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是不是庸人气的流露?
栏目
读书献疑
作者
黄力之
期数
1983年06期
歌德,这位德国文学的“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恰如恩格斯的分析,不仅是个天才,同时也是个“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有时极为渺小”。
一八二七年,歌德读了中国明代小说《风月好逑传》以后,对爱克尔曼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见《歌德谈话录》)从这里看,歌德对《风月好逑传》的称颂,主要是出于对其中的道德观念的共鸣。
《风月好逑传》为明之人情小说,鲁迅将其归入“才子佳人小说者流”,小说叙述了才子铁中玉和佳人水冰心几经磨难终成姻缘的故事。文学史家刘大杰先生认为:“书中主旨,表示儿女婚姻必须绝对服从父母之命,并片面强调妇女的贞操观念,迂腐之极。”就在歌德所津津乐道的情节(如“三十岁就荣幸地和皇帝谈话”、钟情男女严守男女之大防,成婚而不合卺、皇后验试贞女之举)中,迂腐的封建道德观念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可是,就是这么一些封建伦理纲常,在歌德看来,却为至宝,“明朗”、“纯洁”、“合乎道德”,这是不是歌德的庸人气的流露?
歌德所醉心的“没有强烈的情欲”的道德观念,看起来只涉及婚姻道德领域,实际上却涉及到整个封建秩序的存亡,歌德自己就一语破的:“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联系到恩格斯称歌德为“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说他“亲近”、“迁就”德国的封建秩序,我觉得歌德对《风月好逑传》的“亲近”,可能是不值得称道的。
但是歌德对中国封建道德的称颂,往往成为对整个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友好标志。有的文章提到歌德读了《风月好逑传》等小说后,说这是“对中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在引用了歌德对中国封建道德的赞颂之语后,说“歌德的这一看法是很精辟的,无怪乎鲁迅曾称他为‘识见既博,思力复丰’,很‘有见地’的‘大诗人’。”这是不是说歌德对中国封建道德的向往,希望中国封建秩序永世长存的企图,是“精辟”的见解呢?鲁迅对歌德的整个的评价是否可以放在这里用来评价他对《风月好逑传》的看法呢?
我们不能只看到歌德的博大之处,只觉得这样的伟人对中国文化的赞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殊不知,中国文化并不是统一的。对于中国的封建糟粕,我倒是相信,管他是歌德还是谁,“他们愈赞美,我们中国将来的苦痛要愈深的!”(鲁迅语)
是不是庸人气的流露?
从《金翅》谈林耀华教授
隔膜
我只说几句
马克思和国民经济管理
具体地、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
香港的文学和消费文学
“泥足巨人”之谜
还是太虚幻境自在
帕森斯的抗议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