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死水微澜》法译本
栏目
海外书讯
作者
李平
期数
1983年07期
继巴金《家》的法译本之后,又一部以四川省成都附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法译本问世了。这便是李劼人的《死水微澜》。译者是温晋仪女士。
这部与中国近代史有密切关系的写实小说,郭沫若先生誉之为“小说的近代史”,正如杜甫的诗被古人称颂为“诗史”一样。所以无论对一般广大读者,或是对一些研究中国近代史、社会、宗教及当年秘密会社等的学者们来说,此书都具有一定价值。
法译本是根据一九六二年香港新月社印行的版本作的。这是经作者稍事修改后的新版本,内容和一九八○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印行的《李劼人选集》五卷本中《死水微澜》完全一样。而五卷本之更胜一筹者则是该选本中,正文和前记之前还有三篇文章:一是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原载于一九三七年《中国文艺》第一卷第二期;一是张秀熟之序;另一则是作者自传。郭沫若文和作者自传对了解作者及作品都是极可贵的参考资料。可惜选集出版的时期较迟,法译本未能采用。
郭沫若称李劼人为中国之左拉可谓相当确切。左拉的少年时期和李劼人不无类似之处:同样是早孤家贫,两位作家于写作之外,又都操过多种其他行业,故两人都生活经验丰富,社会意识浓厚,这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充分表现了出来。而李劼人规模宏大的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及《大波》,在结构方面又显然受到《卢贡·马卡尔丛书》(Rougon.Macquart)的影响。正如左拉的丛书一样,既可各部单独存在,而三部之间却又互相联系。
然而李劼人不仅学习左拉,他早年留法,勤工俭学,曾从事过大量法国文学名著的翻译,其译著中就有莫泊桑的《人心》(Notre Coeur)及福楼拜的《包法莉夫人》(Madame Bovary)。仅从蔡大嫂的形像看来,我们可以肯定说他是受到了福楼拜的影响的。凡是读过《包法莉夫人》的读者,在阅读《死水微澜》时,不难觉察到蔡大嫂和包法莉夫人爱玛(Emma),无论在体态上,性格上,都有不少相似之处。蔡大嫂对省城成都的向往,不正与爱玛对花都巴黎的向往同出一辙吗?而她那浑噩忠厚的傻丈夫,不也正是爱玛那位浑厚的农村大夫的孪生兄弟吗?同样爱好酣睡的丈夫,恰给了他们同样俏丽而不安份的妻子以可乘之隙,不贞的行为竟能在丈夫的左近发生!但大不相同的是结局:蔡大嫂的再婚给她的首任丈夫蔡傻子带来了重生!而绝望后服毒自尽的爱玛却给她的丈夫带来了毁灭!李劼人似乎比福楼拜更富于正义感和乐观主义。因此他将我们牵引到一个多么痛快的结局!他对各阶层、各行业的大小人物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言语口吻,了解得多么透彻!刻画得多么入微!读者们因此能一览无遗地见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李劼人真不愧为郭沫若所说的:“一位健全的写实主义者”。然而,象李劼人这样一位“写实的大众文学作家,用着大众语言写着相当伟大作品的作家,却好象很受着一般的冷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郭沫若在他《中国左拉的待望》一文中,曾归咎于当时中国文坛的痼弊。
可庆幸的是时间和地域毕竟不能淘汰真正的伟作!在国内,《李劼人选集》五卷本于一九八○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印行问世了。而远在法国,温女士又克服了重重困难,将这部描写我国近百年前史实的写实小说译成了法文。书中的四川方言,对不曾涉足四川的译者来说,翻译当不是易事!但她胜利完成了重任。译文本身除少数地方有待商榷外,是相当流畅而忠实的。当然也有稍有出入处,如:
“成都省”之“省”字意指“省会”,却被译为省级行政区“province”。似应译为:“Capitale provinciale”。
说到曾师母的大脚:“三寸金莲横起比”,当是讥笑其天足横量起来有三寸宽。译文把这句译为:“Trois pou-ces de pieds bandés de travers”,曾师母并未缠足,似不宜译为“piedsbandés”,我认为可以译成:“Ses‘lo-tus d’or’ ne mesurent que troispouces,mais en largeur!”并可趁此机会,将“金莲”之典故加一简注,说出“金莲”二字之来源,似乎更能满足一般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原文第14页:“爹爹吃了两筋鱼”,译文第33页:“papa mangeadeux poissons,……”“筯”是“筷子”的同义词,这句话是说:“父亲用筷子搛着吃了两块鱼肉”的意思,但是译者竟译成:“父亲吃了两条鱼”。
关于书中的人名地名,译者基本上全是采用的汉语拼音,唯独作者李劼人之名却被拼为:Li Tie j’en不属于任何通行的拼音方法。据了解译者原也是用的汉语拼音,但不知为什么原故,出版商却自作聪明,用了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拼法!
至于注解方面,温女士除将原文中的注脚择要翻译了以外,另有译者的注解,却未分别标明。对一般广大读者来说,两者都是极有用的帮助。但对研究工作者来说,原注和译者注似应分别标明;译者注在可能范围内,似应注明出处。例如在描写义和拳“师兄”吞符后的本事时,提到了张飞,注中说该处张飞意指张道陵。如注明出处则可免除读者的疑惑不解。又如“关帝庙”,译文“关羽”作的注解说他是“战国时代的将军”,应当改成:“三国时代”才对。
(Li Tie J’en:Rides sur Les EauxDormantes,tran.par Wan Chunyee,315pp,Gallimard,1981,Paris)
《死水微澜》法译本
喜读《闲话三分》
在堂吉诃德的甲胄之后 下
《胡风诗全编》序
论形象
寻思的寻思--谁的人文精神?
读《西方美学史》
荒诞·反抗·幸福
是金子也不发光
挣扎的犹太人的记事者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