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雨果之为雨果
栏目品书录
作者李杰
期数1983年10期
  《雨果创作评论集》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个雨果研究专集。它在雨果研究方面又有了不少新的突破,例如,它指出了以往被人们忽视的雨果早期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对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给予了较公允的评价。此外,以前我们无论在对雨果诗歌的翻译介绍还是研究方面,除了闻家驷先生在五十年代翻译的《雨果诗选》和法籍华人程抱一先生等少数几篇译介文字,几乎还是个空白。这次冯汉津等同志撰写的关于雨果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的文章,多少弥补了这一不足。在资料方面,文集广泛地收集了解放前后散见在全国报刊杂志上有关雨果研究的文章,编成了索引,虽然还有个别遗漏,但为国内雨果研究者的工作无疑提供了许多方便。
  这里,我想就《文集》涉及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读书界。
  一、关于雨果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迄今为止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这个问题上,一种意见认为早期的雨果无疑是浪漫主义的,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雨果,以其代表作《悲惨世界》为标志,则基本上成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另一种意见——如《评论集》的前言——则认为,尽管《悲惨世界》“有其现实主义的成分……但如果从《悲惨世界》的整体、从主要人物的塑造来看,显然和现实主义创作有着较大的差别。”前不久,在《文汇报》上也读到一篇文章——《论浪漫主义》,文章给人以这样的感觉:似乎雨果在创作上的“失”,完全是由于他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所造成的,而雨果在创作上的“得”,则是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必然胜利。这似乎有些牵强。我以为,对雨果来说,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不过是一种创作方法,而在雨果一生的创作中始终起着主导的、支配的作用的人道主义,也许可以被看作是雨果创作的主导思想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雨果之为雨果,在我看来,就是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他那里主要是为作为创作思想的人道主义服务的。雨果自己说过,他是“通过想象和十九世纪人道主义的三棱镜”来反映世界的。事实上,无论从雨果早期的许多诗歌、散文和小诗中,还是从他晚期的一些作品中(如《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等),我们都可以发现,人道主义对于作家创作激情的产生,对于作家的艺术构思,在作家的创作心理和整个创作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理解“在绝对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的人道主义”。迄今为止许多评价雨果的文章对这一说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评论集》的一些作者亦到此止了步。仔细地分析一下,雨果之失主要在于他将革命与人道对立起来,这不仅是雨果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的根本局限之所在。雨果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是不大熟悉的,当时对雨果影响较大的是在法国盛行一时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关于雨果的美学思想。过去的评论,包括这本《评论集》在这方面似都分析的不够。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雨果的作品之所以在世界上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与他的美学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很有关系。我们不否认在雨果的人道主义中有些消极的东西,但大多数读者从雨果作品中接受的并不是那些消极的东西。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就受到过雨果人道主义的影响,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雨果按照他崇高优美的美学理想塑造出来的人物,往往使人们禁不住为他们的崇高品德和美好的心灵所深深地感动。朱光潜先生谈到电影《巴黎圣母院》时曾说:“他(敲钟人)连声叫出的‘美’确实是出自肺腑的。……就是这样一个五官不全而又奇丑的处在社会最下层的小人物,却显出超人的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这是我在文艺作品中所见到的唯一的小人物的高大形象。我不瞒你说,我受到了很大的感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之所以能在他的《巴黎的忧郁》中从乞丐、卖艺人、流浪汉的身上发掘出美的东西,流露出一种较深沉的人道的感情,恐怕也得感谢雨果对他的启发。
  总之,我们应该把雨果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研究。
  (《雨果创作评论集》,柳鸣九等著,漓江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一月第一版,0.93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