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来自曲海深处的信息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海风
期数
1984年01期
蒋星煜先生的《中国戏曲史钩沉》出版了。赵景深教授在本书序言中写道:“(蒋星煜)不仅长于戏曲史,也长于中国历史;不仅看过一些与戏曲史有关的著作,还看到了一般人不大注意或不容易看到的一些罕见的戏曲善本、诗集、文集,甚至方志和家谱。所以他写的戏曲论集,每每呈现异彩”。此说并非虚语。
关于戏曲声腔问题,本书作者通过对浙东实地调查及对古籍的研讨,勾画出“调腔”的源流与现状、艺术特色与剧目等较全面的概貌,很有说服力。对徽剧声腔的形成及其影响,对凤阳花鼓的演变与流传均作了要言不繁的阐述。而对昆山腔的形成及其发展的研究,则下了更深的功夫。对昆山腔的形成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我认为昆山腔的基础只能是昆山当地的歌、舞、剧,昆山腔在发展过程中把吴歌、滑稽、三反语、角抵、伎乐等艺术形式作了综合和提高,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和谐的戏曲声腔。”(《昆山腔发展史的再探索》)关于昆山腔的形成,过去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昆山腔系魏良辅所“创”,将之归结为个人行动;另一种认为昆山腔系由海盐腔发展而成,单纯强调外来原因。后来周贻白先生提出昆山腔系由“昆山土戏成长”而成(《中国戏剧史讲座》),但未细加申论。本书的见解比上述各说显然进了一步。其实,弋阳、余姚、海盐、昆山等所谓“南戏四大声腔”,都是在当地流行的“南戏声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声腔,它们既不是某一个人的创造,也不是由一种声腔取代另一种声腔,而是同时在发展变化,成了争妍斗艳的著名声腔。
对清代几个戏曲作家的研究,写得很精彩。裘琏、黄之隽、夏秉衡、黄燮清等人,在当时影响都相当大,黄燮清的剧本近年还在香港等地上演。但是近人对这些作家都未作过专文研究或介绍。蒋星煜先生对裘琏及其《四韵事》杂剧、黄之隽及其《语堂乐府》、夏秉衡及其《秋水堂传奇》、黄燮清及其《倚晴楼传奇》作了广博而审慎的考证和评述工作。使我们对这几位在清代有一定代表性的戏曲作家的生平事迹、著述交游及戏曲创作成就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在介绍这些作家的戏曲创作时,本书作者非常注意他们各自的特点,力求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如:认为裘琏四个短剧在题材上是有所发掘的,从戏曲效果来说,则只有《集翠裘》一剧比较成功,其他三剧都是平淡的“文学本”,“但是,清初避开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而去写古代诗人墨客,并且希望因此而引起朝廷的重用,则裘琏和他的《四韵事》是有代表性的”;认为黄之隽传奇《忠孝福》和杂剧《四才子》都能多次演出,这在清代的剧作家中是不可多得的。对黄燮清的评论则更有见地,认为他对当时深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反映了,但仇视农民起义;他对许多历史题材的处理都有一点新意,但这种新意有时却抹掉本来具有的反封建意识;他在艺术性上成就出思想性还高些,基本上是场上之曲而 不是不能演出的案头之曲。这些评述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不应忽视对戏曲史二流、三流作家的研究,要挖掘出这些作家及作品的最有特色的成就,从而不断完善我们的戏曲史。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钩沉》作者对一些戏曲本事、书目、人物的考证有特殊独到的见解。如对《十五贯》中所写周忱的历史原型及明清小说戏曲中的王翠翘故事的介绍,一方面说明了该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进而说明“戏曲是艺术,历史是科学”,两者可以并行不悖的道理。又如对《点鬼录》、《点鬼簿》与《录鬼簿》的考证,难度确实较大,但论文作者的引证却很扎实,首先从《南濠诗话》论证《点鬼簿》,然后从《南词叙录》论证《点鬼簿》,继而从凌刻《西厢记》论证 《点鬼簿》,再而又从《剧说》、《易余籥录》论证《点鬼簿》,最后得出“难以否定《点鬼簿》一书的存在”的结论。作者通过这一项考证,提醒搞古代戏曲研究的同志,不能在未搞清问题时,就过于轻率地下断语。再如对有关《桃花扇》的考证,也有了新的成绩。蒋星煜先生对以往所有校注本《桃花扇》未注出《桃花扇·本末》中所言“刘雨峰”一人表示不甘心,以后终于考查出刘雨峰其人,并发现了他的有关孔尚任以及吟咏《桃花扇》的一些诗歌,从而提出关于《桃花扇》三易其稿的迹象,这是很有启发性的生动的考证。
通读《中国戏曲史钩沉》,便可以看出作者在治学方面的特点。一是注重调查,重视第一手材料。二是博览古籍,肯化很大的劳动从浩瀚的书海中“钩沉”史料。三是严于自省。作者在后记中指出,自己的一些论点曾引起一些争论,如今结集时,在学术问题上坚持鲜明的论点,但对争论过程中有时所表现的比较生硬的态度,都作了适当的修改。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和特征,引起了我评论和推荐这本集子的兴趣。
一九八三年一月七日
(《中国戏曲史钩沉》,蒋星煜著,中州书画社一九八二年第一版,1 .17元)
来自曲海深处的信息
绿叶·人·个性
水落而石出
“剧变”的背后
古籍目录四分法是否始于《群书四录》
野火的联想
中国妇女何时有名
启示和忧虑
一个不平凡的聋盲人
谈“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