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凯撒和剖腹生产及其他
栏目
译余废墨
作者
董乐山
期数
1984年04期
凯撒和割腹生产
今年春节有一则有趣的小消息:“新春佳节凌晨零点一刻,报社接到首都医院妇产科打来的电话:在举城欢庆的鞭炮声中,产科的医护人员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位幸福的女婴重达3,600克,是剖腹生产的,手术十分成功。听着她呱呱的响亮啼哭,医护人员和产妇都十分高兴……”
剖腹生产在英语中叫caesarean operation,或caesarean sec-tion。 相传古罗马的凯撒大将(全名为Gaius Juhus Caesar, 中译为盖尤斯·尤利乌斯·凯撒,公元前一○二年至四四年)是剖腹生产的,因此后来剖腹生产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据此,中文直译,似可译为“凯撒式的手术”。
但是根据古罗马的习惯,罗马公民的姓名一般有三个,按其顺序是先名,后姓,最后是别名。“凯撒”是盖尤斯·尤利乌斯的别名。如果剖腹生产要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似乎应该取其名或姓才是,因此更合乎情理的情况恐怕是反过来,即他的别名由于剖腹生产而得,而不是剖腹生产因他的别名而命名。
查一下资料,情况果然是如此。原来caesarean的字源并不是Caesar, 而是拉丁文动词caedere, 即英语的cut(切开)。caesarean这个形容词是从caedere的过去分词caesus而来的。根据罗马史家普林尼(公元二三年至七九年)的说法,盖尤斯·尤利乌斯因其母剖开子宫生产(a caeso matris utero)而有了Caesar(凯撒)的别名。
但是这一点又经不起进一步的考查。因为尤利乌斯家有凯撒这个别名的并不是以盖尤斯为第一个。在他之前,有史可查的至少还有两个叫凯撒的。其中一个卢基乌斯·尤利乌斯·凯撒(Lucius Julius Caesar) 在公元前九十年曾担任罗马的执政官,而那时那个后来成为最有名的凯撒的盖尤斯才只有十几岁。难道尤利乌斯家这些叫凯撒的也都是剖腹生产的?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剖腹生产在古代罗马并不以凯撒始,在他出生前好几百年,就一直在应用剖腹生产了。但是根据当时的医学水平,这一手术只能用在难产致死的产妇身上。而凯撒的母亲在生他之后还活了好几年,这就否定了他是剖腹生产的可能。
普林尼虽然写了三十七卷的《自然史》,但他并不是个可靠翔实的史家。他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所根据的,大部分是道听途说的第二手材料。他在产科方面的记述特别靠不住。比如他认为黄鼠狼是在耳朵中怀胎,从嘴里吐出来生产的。(这与近代的“人体特异功能”倒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现在听起来颇为荒诞不经的奇谈还有不少,比如他说把金刚石泡浸在公山羊的血液中以后,就可以用抹黄油的刀来切割,用中国话来说,就象切豆腐一样!
如果说,凯撒不是剖腹生产的,那么他这一别名又是从何而来呢?
据另外两位罗马史家(Sextus Pompeius Festus〔约公元一五○年〕和Nonius Marcellus〔约公元二八○年〕),此名起源于拉丁文“头发”一词caesaries。 据说凯撒生下来时长得一头浓发。此说是否可靠,也很难断定,因为也有人说,他常常把头发往前梳,为的是想遮盖住越来越明显的秃顶。因此另有一说是,这个名字可能起源于蓝灰色的眼珠——caesius。但这一点也同样无从考证。
究竟是凯撒因剖腹生产而有此别名,还是剖腹生产因凯撒而叫凯撒式的手术,这就好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恐怕永远是弄不清楚了。
马可孛罗和面条
意大利人是喜欢吃面条的民族,他们吃的面条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英国作家威廉·索默赛,毛姆在他的短篇小说《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中一开始就向主人公阿希顿问道“您喜欢吃面条吗?”而阿希顿的回答也真有意思:“您指的是什么面条?这就象问我喜欢不喜欢读诗歌。我喜欢读济慈、华兹华斯、梵尔冷、歌德的诗歌。您说的面条,指的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粗的,还是细的,宽的,还是窄的?还是普通的面条?”
这就象中国的面条一样,也是种类繁多,有切面、挂面、抻面、刀削面、龙须面,应有尽有,只是没有空心面而已。
意大利的面条传说是由马可孛罗在十三世纪从中国传到意大利去的。尤其是在一九三九年摄制的好莱坞影片《马可孛罗游记》公映以后以及每次在电视台上重映以后,这种看法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而马可孛罗回忆录(虽然并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而是一个叫鲁斯蒂契罗或鲁斯蒂卡尼亚的人代笔的),只有到十六世纪初期的一个版本中,才随便提到中国人不吃面包,而吃vermicell(细面条)和Iasagna(宽面条),也没有大做文章说自己引进面条。而且这两词都是意大利文,可见已是当时意大利人习见的字,由此推论,面条当时在意大利已是很普通的食品了。
说面条是马可学罗从中国引进的,首先出现于一九二九年十月美国一份叫《空心面条》的专业刊物(The Macaroni Journal),它说马可孛罗在中国见到面条,晾干了带回到船上,结果却发现不能下咽。有一个水手告诉他,面条得先煮软了,因为他见到过一个中国妇女这样做过,然后吃起来才可口。那个水手叫什么名字?竟叫Spaghett! 仅仅这个名字,就足以拆穿这个故事纯属子虚。因为在意大利文中,spaghett是意大利文“绳”或“线”一词spego的昵称形式,复数形式spaghetti,意即实心面条。
但是这种将错就错的讹传,一旦传了开去,是很难从一般人的观念中纠正过来的。就象浴缸一样,传说是美国作家H.L.门肯发明的,尽管门肯本人一再否认,但这种传说还是不胫而走,弄得门肯后来也懒得置理了。
从罗斯福的“新政”想起
关于罗斯福的“新政”,国内的历史学家已经有过不少著述,笔者才疏学浅,自然毋庸置喙。不过这里倒想谈谈“新政”一词的来源。
我不明白为什么英语里有那么多的政治词汇,同赌博有那么多的关联。我不懂资产阶级政治,也许它本身就是一场赌博。
比如“新政”New Deal一词中的deal, 原本与政治无涉,它只是打牌时发牌的称谓。罗斯福上台之初,为了要收拾前任总统胡佛在大萧条中的烂摊子,以New Deal作为标榜,意思是对饱受饥寒的老百姓说,“我要重新发牌,给大家一个机会!”
但是这也不是他的首创,其实还是因袭老罗斯福的Square Deal这一口号的。所谓Square Deal,意即公正发牌,不弄鬼,不作假。后来胡佛把美国经济搞得一团糟,以致罗斯福又以“从新发牌”作标榜。后来的杜鲁门亦一脉相承,提出Fair Deal,在中文翻译上就无法与胡佛的口号相区别。好在那个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不论国内外,都没有好多人在碰它了。
内阁改组在英语中叫reshuffle, 也是源出于打牌时的“洗牌”这一动作。在外交谈判中,迫着对方表态叫force hand, 摊牌(!)叫show down,虚声吓人叫bluff,不怕威吓叫call bluff,你若能沉得住气,不露声色,肯定有记者会叫你是poker-faceddiplomat, 即板着面孔的外交官,使人摸不透你的底牌。杜勒斯当年就以他的外交政策使对方“猜不透”(keep them guessing)自诩。
看来只有赌棍,才能从事资产阶级政治。
凯撒和剖腹生产及其他
夏曾佑“可恶之至”诗
红水晶与红发卡
也看“拾落者”
书籍装帧艺术家池宁和他的作品
逼问剧场
当代封神榜
陶罐铁罐的启示
纪念欧阳竟无大师
失落感旧(之二)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