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古书的作伪
栏目书林一枝
作者黄裳
期数1979年06期
  对于版本目录之学,过去有一种流行的片面理解。不少人是干脆把它看做版本鉴定学的,这自然很可笑。不过这种看法的产生,也自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古旧书籍本身一旦成为商品,价值规律就必然发挥作用。一切在市场上出现的通常现象也必然随之而来。买书的人和书店构成了既同一又斗争的矛盾统一体。“斗争”的焦点就集中在商品的质地和价值上面。时间久了,买书的经验积累渐多,逐渐形成体系,这就是所谓版本鉴定之学。
  现在,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上面所说的那个“矛盾统一体”几乎已经邻于解体。旧书店的招牌,在一些大城市里虽然偶然尚能看到,但旧书,特别是旧刻、旧抄本书却基本上消失了。因此所谓版本鉴定学似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依据。然而不然。既然这已经成为带有科学性的东西,就已有了存在下去、并进而丰富提高的理由。目前,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确实集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属于古文献的图书部门,就迫切需要大量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关心、整理、保存、利用。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万万离不开这一环的。
  今天,依然健在的版本学老专家真的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中青年的接班人的培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课题。我们现在有极为优越、为旧社会所不可想象的学习条件,在国家图书馆里藏有大量珍贵的古刻本、抄本书,用来比勘、研究的条件是前人所不可想象的,按理人才的培养是并不困难的了。不过事情往往又并不如此单纯。记得我曾听到一位老专家向我诉苦,他曾把着手教过一些青年,把宋元明刻的实物放在面前,细细地讲解那区别、特征……,说得舌敝唇焦,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过两天试试看,依旧还是分不清什么是清刻,什么是明刻,……自然更不必提更细致的问题了。他最后喟然说道,“当年我出了××元,买进了一部染纸充宋的假宋板,回来经人说穿,有好几夜睡不好觉。从此就懂了这一手,再也不会上当了。”这故事很可笑,所以今天也还记得清楚。不过我想,这应该不是笑笑就完的事。
  要取得学习的成绩,付出学费是必要的。学费的付出也有种种方式的。那位老专家的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对事物取得了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归根结蒂是由于他付出了“创痛巨深”的学费的原故。这还不只从经济意义上说是如此,象他所犯的那种错误,对一个“收藏家”的声誉,损失也是巨大的。
  今天我们当然不会再用这种方式来培养专家,但它依旧不失为一种能够引起人们思考的思想材料。同时,我也并不想做为一个庸俗的笑话介绍给读者。
  象这一类的“经验”,每一个买过旧本书的人都会遇到好多起,应该说是并不奇怪的。同时有一点也应该指出,过去有许多著名的收藏家,尽管他们藏有大量好书,有的还在版本目录研究上作出过很好的贡献,他们的著录,也不是完全可以凭信的。他们也会犯错误,也会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来。
  季振宜是清初著名的藏书家,有《延令宋板书目》,读起来也真使人为之向往而佩服。不过我却买到过他所藏的《汉书》,那是明代正德嘉靖之间汪文盛的刻本,一些都不难识别的。但在卷前却珍重地钤了“御史之章”等三方大印。以后在每卷卷首,又钤了“季振宜藏书记”朱文长方印。细看那钤印之处,恰在“唐颜师古”一行的所在。而颜氏衔名之下却有挖补的痕迹,原来汪文盛的衔名被挖去了。那用意是明明白白的,是企图灭去明刻的痕迹,冒充宋刻的,而作伪者恰是季振宜自己。这就使我对他的“宋版书目”产生了怀疑,不再相信那一册书目所收全都是宋刻了。
  同样的情形还出现在曹寅的外甥堇斋昌龄那里。我买到一部《七经图》,棉纸初印大册,用鹅黄的腊笺作面,书页里用宣纸作衬,全是康熙中内府的豪华装。每册卷前都钤了昌龄的藏书印。过了不久,又得到同书的残册,却是没有重新装池的明代原装,是四明卢氏抱经楼的旧藏。等我将两本进行对照时,奇怪地发现昌龄的藏印却钤在原来刻有新安吴继仕熙春楼字样的所在,原来也是挖补过的,和季振宜改造《汉书》是用了同样的手段。类似的情况我遇到过好多起,这两件却出之于著名的收藏家,所以记得格外清楚。
  杜诗的版本可谓多矣,不过多半是注释本,白文的比较少见。我有一部八卷的杜诗白文本,板心下有“净芳亭”三字,前面有序,也不记刻者姓氏。但据板刻风气可以断定是明代嘉靖中所刻。前有阳城张氏省训堂的藏印。后来却发现,松江韩氏读有用书斋在书目里却指之为宋本。有一种韩氏书目,还附印了书影,对比一下,就正与我所藏的一本相同。看来这不象作伪,只是鉴定上出了差错了。后来又知道,“净芳亭”是许宗鲁的斋名,许刻的《国语》、《尔雅》等流传颇广,板心下题“宜静书屋”,知道的人不少。但这“净芳亭”却少见。细看一下,字体之古怪方板,也确是许刻的风气。象这种情况,一个鉴定者所能做到的也只是断定书册刊刻的大致时代,要了解更多的情况,就只有多看,多作对比研究,留心书目、题跋以及有关的一切记载。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一部系统记述这一类知识的著作。我们今天的条件到底比前人好了不知多少倍,避免再犯韩应陛那种错误的保证也更充分,不过重要的还是艰苦的研究,没有这一条,别的条件都将不起作用。
  过去在古书作伪的勾当中玩出种种花样来的大抵是旧书坊。染纸充宋、割去牌记、伪造印记、挖补缺卷、用旧纸伪造旧抄、临仿名人校跋,……创造发明也多得很。不过买主付过“学费”,就象传染病患者的产生了免疫力,也会变得聪明起来的。要取胜就得别出心裁。我曾遇到过这种崭新的花样,虽然上了当,到底也还是爱他的本领。
  有一次从苏州的某书肆看到一种题为《烟花小史》的书,是明代万历刻本。它包含了八种书,记得有《秦淮四媺诗》、《薛涛集》、《僊僊集》等种种名目,十分别致。回来查《千顷堂书目》等多种书目,都找不到那名目。书中还有昆山叶氏的藏印,确是未之前见的怪书,赶紧出重价买了回来。仔细研究,发现其中一种在版心下面有“右编”二字,编者属名有“澹云王路”字样。前面那张扉叶,大书《烟花小史八种》,用纸确是明代竹纸,但较厚实;刊刻字体也极似明人风气,但到底微觉板滞。几经研索,我断定这其实是一种残本。王路曾刻有《花史左编》,这大抵就是所谓“右编”了。王路是晚明出版业向资本主义急遽发展时期出现的一个出版家兼编辑人,是马二先生的前辈。不同的是他经营的并非举业书而是迎合时尚的“通俗文艺”,看那作风是要算作明末的鸳鸯蝴蝶派的。这八种,除了薛洪度集份量较多以外,其他大抵是小册子。至于前面的扉页,则是书坊新刻的,那名目也取得好,完全掩盖了原来残本的面目。
  我想,作为晚明通俗出版物的一种标本,即使是残册,也还是值得重视的。马湘兰、郑如英、朱今熹、赵彩姬等的诗集,也由于王路的介绍得以流传。书坊的花样玩得十分巧妙,可惜的是,原书前面想来原有总题和细目,却因此湮灭了,这自然是版本目录研究中的一种损失。
  我之敢于断定这是一种新的作伪的花样,因为我还从这家书店买到过用同样方法炮制出来的书,祝允明的诗、文、词、曲杂集。前面也有一张崭新的扉叶,题曰《枝山先生柔情小集》,下面还刻了一个葫芦,中题“四全”两字。这回是从《千顷堂书目》里马上找到了那破绽,祝允明这样的著作有七种,不是四种,总题也并非什么“柔情小集”。
  也是这家书店,又曾发现过二本《陈大声散曲三种》,万历刻本。陈是明代著名的散曲作者,这书也是不见著录的。此书曾引起藏书家的很大兴趣,不记得最后是被郑西谛还是傅惜华买去了。那扉叶,不用说也是新刻的,那风格和我所得到的两种完全一致。这样看来,原书一定也是一个残本,也必不只三种。傅、郑两位都是著名的戏曲收藏家,我猜他们都不会知道这里是玩了花样的。
  傅、郑两位同志都已逝世,陈大声这部散曲集如果历劫尚存,在编目的时候,我希望添加一个附注,说明《三种》云云是值得怀疑的。
  一九七九年六月四日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