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用系统方法分析文学形象的尝试
作者刘再复
期数1984年07期
  今年《鲁迅研究》第一期上,发表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教师林兴宅同志的论文《论阿Q性格系统》,这篇论文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阿Q性格,探讨阿Q典型的性质、阿Q主义的来源及其超越阶级、时代、民族的普遍性等较难回答的问题,从多种角度为我们展示了阿Q复杂的性格世界,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本世纪四十年代之后,自然科学中的现代系统理论开始成熟,从而带给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很大的变革,并逐步超越自然科学领域,影响了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我国民族生活空气的健康和学术的正常发展,系统方法在社会科学部门中也活跃起来。如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已开始尝试用这种新的思维方法来研究自己的对象。在文学理论领域,则还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林兴宅同志能够大胆地尝试用系统方法来分析阿Q性格这样一种复杂的现象,并且能够自圆其说,逼使我们对阿Q性格以及文学典型现象不能不进一步思考,是很可贵的。
  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科学中系统思想本来就非常丰富,如果我们善于从现代系统科学和系统理论中提取系统思想,并和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系统思想相结合,必将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果在文学理论领域里,正确地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打破或者改变原来的一些形式(也可以说是模式),用系统学的一些新的范畴(如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无序等)和新的原则(如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来观察复杂的文学对象,可能会使我们的文学理论进一步摆脱机械论的影响,避免简单化和公式化的文学批评,更深入地把握千姿万态的文学现象,给整个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领域注入新的生机。我相信,林兴宅的尝试是有益的。
  象阿Q这样复杂的典型,运用已有的方法分析已取得不少成绩,但还不能说已经圆满地回答存在于阿Q性格中的各种矛盾现象,因此,在思维方法上进行一番变革,也许可以把这个复杂现象的研究往前推进一步。林兴宅在这篇论文中正是用有机整体观念代替机械整体观念,用多向的、多维联系的思维代替单向的、线性因果联系的思维,用动态分析代替静态分析,即把阿Q性格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考察系统内部各种性格因素的联系和结构层次,把握阿Q性格自身的规定性(它的固有的本质),同时把阿Q形象放到社会大系统中,从各个侧面来考察它的系统性质,并且历史地考察阿Q典型在文艺欣赏过程中不同时间、空间和读者审美状态等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功能和意义。我觉得,这种综合性的分析,可以避免争论中各执一端的片面性。
  关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已有不少同志作了介绍。这些介绍和探讨的文章,使我们了解系统论对自然界具有这样的基本认识: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的有机体;其中任一客体或事物都是由要素以一定结构方式组成的系统;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整个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开放系统,它处于永不停息的组合运动之中;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系统都有其产生,发展、消灭或转化过程,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互相转化的。
  林兴宅在他的论文中首先解剖阿Q性格的内部结构,说明阿Q性格是一个由多种性格元素按一定结构方式构成的系统。这些性格要素是: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直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阿Q性格世界中充满着矛盾,各种性格原素分别形成一组一组的对立统一的联系,构成复杂的性格系列。阿Q性格的真谛正是存在于这种多组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林兴宅在解剖了阿Q的性格要素之后,又进一步地论述了这些要素的结构形式。他认为,阿Q的性格系列的突出特征是:两重人格,退回内心,泯灭意志。它们互为因果,构成阿Q性格的复杂性。而各种性格要素就是由这三个特征联系成一个整体。这三个特征正是奴性的三种典型表现。它是专制主义所造成的国民心理变态和人性异化,并非来自统治阶级自身。因此阿Q性格应界定为奴隶性格。并可以判断,鲁迅在《阿Q正传》中既不是要塑造一个雇农的典型,也不是要给剥削阶级画像,更不是要表现一种抽象的人类本性,而是历史地、具体地、形象地活画出国民的灵魂——奴性心理,以此唤醒还处于麻木中的中国民众。
  阿Q性格的三个基本特征概括了阿Q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内涵,提供了奴性心理的典型形式。因此阿Q典型可以说是以奴性心理为特征的性格模式,具有巨大的概括力。它是阿Q形象具有超越阶级、时代、民族的普遍意义的信息基础。但是这种奴性心理的典型形式又是存在于“这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的流浪雇农阿Q身上,因此,又带有鲜明的阶级、时代、民族的特定内涵。所以,阿Q典型是奴性心理的典型形式与特定阶级、时代、民族的内涵的辩证统一体,这就是阿Q性格固有的本质。如果我们只根据阿Q形象的社会学内容来判定阿Q典型的性质,那就会陷入错误。鲁迅当年假如只是出于对阿Q进行社会学的图解,阿Q也就无法成为不朽的典型。阿Q典型的艺术力量恰恰就在于阿Q身上具备的不同于一般雇农的那种特殊性。
  《论阿Q性格系统》在分析阿Q这个典型的性质时,还运用系统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认为,在系统中运动的元素不同于孤立在系统外的游离元素,它们不但具有其个体性,而且也有其所属系统的整体性质。因此,元素是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它自身的个体性质的统一。林兴宅不仅分析了阿Q的特殊性质,而且分析了他所属的系统性质,即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真正的艺术典型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不是某种单一的社会生活内容(比如阶级关系、阶级斗争)的图解。因此,要全面描述阿Q性格的本质,还必须把阿Q性格放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进行多侧面的综合考察,弄清它在各种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质。于是,我们在这篇论文看到阿Q性格的系统质,首先,从社会学角度看,阿Q是乡村流浪雇农的写照;其次,从政治角度看,阿Q性格是专制主义的产物;第三,从心理学角度看,阿Q性格是轻度精神病患者的肖像;第四,从思想史角度看,阿Q性格是庄子哲学的寄植者;第五,从近代史角度看,阿Q性格是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第六,从哲学角度看,阿Q性格是人的异化的典型。这就是说,阿Q性格的社会性也是丰富的,多义的,而不是单一的。有些文章分析阿Q的共性时只注意其社会性中的某一端(主要是注意阶级性),这是不够全面的。
  如何解释阿Q这个典型超越阶级、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普遍性问题,历来是阿Q性格研究真正的难点。一九五六年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中说:“直到现在,我们的文学批评对这个人物的解释仍然是分歧的,而且各种解释都不圆满。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何其芳同志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避免简单化和庸俗化,不赞成那种仅仅依靠或者随便应用阶级和阶级性这样一些概念来解释阿Q这个文学现象,而用“共名”来解释典型现象,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但是“共名”能够较好地解释类型形态的典型,则仍然很难圆满地解释阿Q这样复杂的典型。而《论阿Q性格系统》除了通过对阿Q性格自然质作了分析之之外(前边我们已介绍过),还通过对阿Q性格功能质的分析,给人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说明。在系统论中,功能是和结构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系统只有通过功能才能呈现出它与外界的联系方式。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而功能则是结构的外部表现。结构从内部反映系统的性质,功能则从外部反映系统的性质。对于艺术形象来说,考察功能质,就是考察它在不同的读者当中所产生的不同功能和意义。《论阿Q性格系统》认为阿Q性格的功能质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在阿Q典型诞生的那个时代,阿Q性格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民族失败主义思潮的象征。晚清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社会,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统治阶层泛滥着,而且污染了其他阶层,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阿Q在屈辱面前所使用的精神胜利法与这种社会思潮十分相似,阿Q性格简直是这种失败主义思潮的范式。人们在阅读《阿Q正传》时,很自然会从这一范式联想到自己或别人身上的各种失败主义的表现形态,而阿Q性格的特定阶级内涵就在读者的审美知觉中被暂时抑制了。阿Q性格就在文艺欣赏中被改造成为当时的失败主义社会思潮的象征。所以,尽管阿Q是农村流浪雇农的阿Q,但阿Q性格却超出了它的阶级归属,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精神状态的一面镜子。第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阿Q性格是中华民族国民劣根性的象征。阿Q的各种性格原素正是国民劣根性的形式和表现,阿Q性格可以说是国民劣根性的范式。而国民劣根性不仅在旧中国普遍存在,而且在今天的一些人身上依然残存着。因此,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从阿Q性格联想到世人的各种面目和人间的各种世相,而引起内心的共鸣。阿Q形象就在各个时代读者的审美再造世界中成了国民劣根性的象征物,而它固有的特定阶级和时代的内涵,就被挤出读者审美注意的中心。正是由于文艺欣赏的审美再创造的原理,所以阿Q性格超越了特定时代的归属,成为不同时代读者共同的一面镜子。第三,阿Q性格又是阶级社会里世界荒谬性的象征。阿Q的两重人格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处处失败,而主观上时时胜利,物质一无所有,而精神上自满自足;二是思想上样样合乎圣经贤传,行动上却常常违规犯禁。这正好表现了荒谬世界的两种分裂,即精神与物质的分裂,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同时,阿Q退回内心的性格特征又是病态社会中人的生存与环境分裂的反映。阿Q遁入内心的消极逃路乃是缓解生存与环境尖锐冲突的努力。再者,阿Q丧失自主意志的性格特征则是人性与社会分裂造成的。而在阿Q与赵太爷的关系上,我们又可以看到现象与本质的分裂。总之,阿Q性格内涵所反映的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生存与环境、人性与社会、现象与本质等分裂这一些世界荒诞性的特征,正是阿Q性格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内容。鲁迅在准确勾画出中华民族国民劣根性的同时,深刻揭示出它的必然性,揭开了阿Q这一荒诞性格背后的病态社会的帷幕,这是《阿Q正传》思想深刻性的最高表现。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荒谬性普遍存在于各国社会生活中,因此阿Q性格的这一哲理内涵就能引起各国读者的共鸣。人们在阅读《阿Q正传》时,这一哲理内涵成为审美注意的中心,而阿Q性格的阶级、时代和民族的特定内涵在审美感受中被暂时抑制了,阿Q性格被改造为世界荒诞性的象征,从而激发外国读者对自己经验世界中关于荒诞性的各种表现形态的联想。
  上述三个层次的功能,使阿Q性格获得超越阶级、时代、民族的界限的宽泛性。但是,阿Q性格又是特定阶级、时代和民族的典型,而不是什么超阶级、超时代、超民族的全人类的典型,这似乎是矛盾现象,却体现了历史的辩证法。这是因为典型不是静止、固定的封闭系统,人们在欣赏中不断赋予它以超出自身属性的功能和意义。优秀的艺术典型由于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具有巨大的概括力,因此都具有这种两重性。在这些复杂的文学典型面前,我常常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叹,象哈姆雷特、贾宝玉、阿Q这些性格都使人感叹。我衷心地敬佩伟大作家的才能,感到难以用理论语言来描述。而林兴宅同志用系统论的范畴和语言所作的一番描述,尽管其中有的论点还值得商榷,有些问题的解决还难以令人信服(如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在阿Q性格系统中的地位问题),在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形象的初步尝试中也不是已经处处都做到自然入化,但是,我感到,能描述到这样的程度实非易事。现代系统论所以会引起普遍注意,就是它能够更好地把握自然和社会中的复杂事物。有一些复杂的对象,构成对象的要素繁多,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错综复杂,它们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又带有很大的变异性和随机性,这样,利用系统分析方法便能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更有效地认识复杂对象的整体。而人是世界上最高级、又是最复杂的事物,因此,把系统方法运用到分析人的性格,是很值得注意的。正是这样,我才介绍《论阿Q性格系统》这篇文章。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