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朱迪斯·格斯特《第二个天堂》
栏目
海外书讯
作者
朱世达
期数
1984年07期
美国女作家朱迪斯·格斯特在一九七六年发表了处女作《普通的人》,获得好评,继此之后,于八二年又发表了她的第二部作品《第二个天堂》。作家关注人类的道德标准,关注家庭的伦理,以她特有的细腻笔触,在这里勾勒出一幅旧式家庭中美丽的、充满戏剧性场景的图画。
十六岁的盖尔·默里的父亲是一个原教旨主义的基督教徒,经常为了一些小事鞭笞他。盖尔不堪忍受父亲的野蛮虐待,时时逃离家门,到大街上去流浪。一天夜里,手被严重烧伤的盖尔无意之中来到凯瑟琳·霍尔兹曼的家门口。凯瑟琳出于恻隐之心,决意收留这孩子。于是,盖尔步入这个陌生的家庭。
这个家庭本身也是奇特的——这是两个离婚者重新组合的一个美国社会的小细胞。丈夫迈克尔·阿特伍德是一个普通的律师,刚离婚不久。凯瑟琳也是刚与前夫分手。昔日不幸婚姻的阴影笼罩在这对夫妇的心灵上,时时困扰着他们。
凯瑟琳在一家艺术展览馆工作,有时还画上几张画儿。由于烦闷和无聊,她有自己的嗜好——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经济上仍然依赖前夫,甚至有时还要伸手向上大学的女儿要钱。她时时想重新生活,但意志薄弱,总是未能实现。迈克尔也有自己的不幸。离婚后,孩子都归了前妻的新欢,心中郁积着愤懑与不平,成了个“离群索居、感情迟钝的人”。
然而,随着盖尔的出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对夫妇克服了各自个人的不幸,为孩子的生存而去斗争。在拯救别人的过程中,他们也拯救了自己。于是,这三个生命之河中的飘零者,聚合在一座屋顶下,为了生存,为了与“恶”搏斗,而重新感奋起来。
如果说格斯特在《普通的人》中描述了美国社会中家庭的解体、代沟、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那么,她在《第二个天堂》中又试图勾画另一幅不同的图景:家庭的重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善(良知)的力量终究可以战胜恶(冷漠)——那种盲目的宗教式的狂热。中国的读者确实可以从格斯特的小说中汲取不少有益的营养的,思考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家庭——这社会的细胞——所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
(Judish Guest: Second Heaven,Viking Press, New York,1982,320pp。)
朱迪斯·格斯特《第二个天堂》
倒骑毛驴的阿凡提与信息时代
不死的诗人
美国教授为什么是终身制?
被遗忘的精神之流
宏通而严谨的历史眼光
认真的趣味
稻草·狗
毒苹果札记
乡土教育与人文素质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