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别样的观感
栏目读书小札
作者谷林
期数1985年04期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的《回忆》,只是一本五万多字的小书,谈了“一个学习物理的学者求学的经历”以及他“一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工作”的生平。对于物理学,我是如此无知,以致在物理学界一些震耳如雷的名人,我也只从这本小书才第一次听说,其中就有一个王守竞。
  《回忆》写道:“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革新,可以说是从王守竞先生开始。”他的多项“研究工作,闻名于世。确是物理学界一位杰出人才。一九二九年,他返国在浙江大学任教,一九三一——一九三三年任教北大。他于国势非常感慨,决心致力于应用科技的研究(如飞机发动机等),所以,离校之后在抗战时期主持中央机器厂(在昆明)。”《回忆》写到这里,加了一句深有感情的话作结:“这确是我国物理学界的一大损失。”
  只因我对物理学和对王守竞两者的无知,我也就不容易进入吴大猷的感情。但是他的这个结语,却不能不令我沉思吟味。
  在我们前辈中间,感慨“国势”,放弃专长,义无反顾地走上他们认为自己应走的道路的,未必仅若凤毛,倒是前赴后继的长长的行列。他们都甘之如饴,我们对他们则是肃然生敬心。
  人同此理的祈愿,是扭转“国势”尽快让他们回掌其起先的专长吧?那么,在义无反顾和肃然起敬的背后,确然隐伏着一些惆怅与惋惜,这是我在听到吴大猷的别样的观感之前所不曾想到的。
  于是我记起了陈寅恪在建国初期的一节往事,它写在王匡追怀陶铸的文章里:“当时,陈寅恪先生因患目疾,行动不便,只求能在安定的晚年从事著述和学术研究,所以对一些社会活动一概不予过问。全国政协邀请他为政协委员,他谢绝了;郭老派专人到广州敦促他到北京就任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二所所长,他婉谢不就。”
  不是据说居里先生也曾心烦虑乱地渴望能有“一个不许举办讲座和禁止出版报纸的地方”吗?可见这也未必就是独一无二的乖僻。
  可是人们一时间便对陈寅恪啧有烦言了。惟独陶铸发表了别样的观感,他肯定这位学者,给予令人感动的关心和照顾。如果说,陈寅恪辞谢两项邀请曾经暂时产生某种不良影响的话,则陶铸的措置,岂止足以弥补挽回而已!
  别样的观感,往往可以成为消释雾障的劲风烈日,看来真该引起人们的沉思吟味。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