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钟陵考
栏目读书献疑
作者徐建融
期数1985年05期
  五代宋初,画史上出现了一批“钟陵”籍画家,计有董源、巨然、徐熙、徐崇嗣、徐崇矩(一作崇勋)、蔡润、艾宣七人。但遍查《宋书·地理志》,并无钟陵之名,可见它不是政府正式颁布的官名,而只是一个别名。寻究别名的由来,不外乎二:一是自创新名;二是沿袭旧名。由一,从而有“钟陵”即金陵(今江苏南京)说,其理由是因为有钟山虎踞其地,而以山名地,正有前例可援,如唐《元和志》金陵条云:“钟山,古金陵山也,县邑之名,由是而立。”由二,从而有“钟陵”即南昌(今江西进贤县西北)说,其依据是晋唐旧置,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钟陵条云:“钟陵县,晋置,后省。梁、陈时复置,隋时废。唐复置,寻废入南昌。故城在今江西进贤县西北。”
  由于金陵说臆测的成份多一些,而南昌说则有据可查,所以,近几十年的美术史论著一般都采用南昌说。特别是董源、徐熙二家,今天很少再有把他们作为金陵人的了。
  然而,如果进一步究诘,我们有什么理由能够肯定宋代的画史提出“钟陵”一词是沿袭旧名呢?如果不能肯定,那么,南昌说的引经据典岂不是本身就建筑在臆测的基础上吗?
  不妨比较一下部分宋代文献对上述画家籍贯的说法:
  董源:《图画见闻志》作钟陵人,《宣和画谱》作江南人;
  巨然:《圣朝名画评》作江宁人,《图画见闻志》作钟陵人,《梦溪笔谈》作建业人,《宣和画谱》作钟陵人;
  徐熙:《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均作钟陵人,《梦溪笔谈》作江南人,《宣和画谱》作金陵人;
  崇嗣兄弟:《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梦溪笔谈》均未列籍贯,应从其祖(一作父)徐熙,分别作钟陵人、江南人,《宣和画谱》作钟陵人;
  蔡润:《圣朝名画评》作建康人,《图画见闻志》作钟陵人;
  艾宣:《图画见闻志》作钟陵人,《东坡题跋》、《宣和画谱》均作金陵人,《林泉高致》作江宁人。
  通过比较,正好成为金陵说的一个有力旁证,却不能为南昌说提供任何依据。看来,这绝不是偶然的。
  进而,不妨再看一看首先提出“钟陵”一词的《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和《宣和画谱》三家的意见如何:
  《圣朝名画评》卷一王霭条有云:“艺祖以区区江左,未归疆土,有意于吊伐,命霭微服往钟陵,写其谋臣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等形状,如上意,爱赏加等。”按南唐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等不是活动于江西南昌,而是活动于南唐的都城金陵,这是人所共知的史实,宋初的刘道醇当然不会不知道。可见这里的“钟陵”正是指的金陵。
  《图画见闻志》卷四巨然条云:“钟陵僧巨然,工画山水”,卷六“近事·玉堂故事”条则云:“正北一壁,吴僧巨然画山水”。又,卷四董羽条有云:“钟陵清凉寺有李中主八分题名,李箫远草书,羽画海水为三绝”,卷二陶守立条则云:“尝于九华草堂壁画山程早行图,及建康清凉寺有海水”。“钟陵僧”就是“吴僧”,“钟陵清凉寺”就是“建康清凉寺”,则“钟陵”在这里作为金陵的别名无疑!
  至于《宣和画谱》,既称徐熙为金陵人,又称其孙崇嗣兄弟为“钟陵”人。“钟陵”、“金陵”,在这里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既然提出“钟陵”一词的画史本身就是以“钟陵”来指称金陵的,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理由曲为南昌之说呢?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