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爱德华·康兹《佛教简史》
栏目海外书讯
作者徐海昕
期数1985年07期
  近些年来,西方读书界对佛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出版界因而翻译并出版了不少佛教的专著和经典,而且为了适应一般读者的需要,还编写出许多通俗易懂的读物,爱德华·康兹撰写的《佛教简史》就是其中之一。从书后的广告上看,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公司,还出版了好几本类似的读物,例如:《佛教:信条和方法》,《佛教的生活方式》,《佛教的行为方式》,《佛教禅宗》,《佛陀传》等等。在《佛教禅宗》的出版介绍里,似乎可以看出一些西方人对佛教感兴趣的道理:“在佛教的各种形式中,禅宗对现代人的思维具有最大的吸引力……禅宗没有至高无上的神或任何形式的教条,它与其说是宗教,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察、行动和生活的方式。”在生活充满困惑的现代社会里,难怪佛教会表现出魅力。
  《佛教简史》只是一本一百多页的小书,却对近二千五百年佛教的历史流变做出了清晰的描述。作者把二千五百年的佛教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公元前五百年的时间,这时的佛教后来被称作小乘教,传播局限在印度本土。从哲学角度讲,这个时期佛教关注的主要是心理上的问题,诸如个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维,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达到自制,等等。
  第二阶段包括公元后五百年的时间,是大乘教时期。这时佛教开始向东亚扩张,并不可避免地受到那里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哲学上关注的是本体论的问题,即探究真实的本质,并且认为在自身实现这个本质是自救的关键。
  第三阶段从公元五百年延续到公元一千年,禅宗盛行,佛教影响的中心移到印度以外的许多地方,特别是中国。哲学上的重点移到了宇宙观上,认为调节和宇宙的关系以求和谐是觉悟的关键,求助的是古老的魔幻和玄秘的方法。
  以上三个阶段中佛教所信奉的人物也是不同的。第一阶段信奉阿罗汉(Arhat),即无牵无挂的人。他根除了一切欲望,不会再转生到这个世上。第二阶段信奉菩萨(Bodhisattva),一个要普救众生,成为无所不在的佛陀的人。第三阶段信奉悉陀(Siddha,即释迦牟尼出家前的本名),一个和宇宙极其和谐,不受其拘束的人。
  第四阶段从公元一千年延续至今。在这个阶段中佛教已经没有什么重大的更新和发展,只是继续存在罢了。
  在这样一个把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的框架中,这本简史对佛教在各个主要国家中的情况都做了扼要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全书,也可以只追踪佛教在一两个国家中的流变。
  (Edward Conze:A Short His-tory of Buddhism,George Allen &Unwin Ltd,1980,1982.)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