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读译著三惑
作者戴金珊
期数1986年04期
  买书难,但买了自觉是好书的翻译书之后,又不免时有所惑,不发几声议论总觉不快。
  1.剪刀之惑。约百年前,严复就指出译书应当“信、达、雅”。他自己译书虽往往不“信”,总还算能用己之言,写人之意。但这已经使得翻译家们颇有意见。可惜,今之译书,剪而弃之者屡有之,不知是否也算译书之“信”?如《比较经济体制》,竟有整章不译者。世界经济与社会史》(二次大战后之卷),涉及中国的部分也不翼而飞。取代的是序言中一句话:有关中国部分,无参考价值。在译者与编者心目中,也许是为了对读者“负责”,用心可谓良苦。殊不知这样一来,反倒不便了。认真的读书人,还得去再查看原版书,否则岂不失去了“比较”的意义?
  2.穿靴戴帽之惑。批判地介绍国外各种学说,向为我们的出版方针,笔者深表赞同。但应有区别。属于名著类书,都有长久保留价值,套上个不三不四帽子,何以相称?读者记忆犹新:十年动乱与四害清除初期,出书何等讲究穿靴戴帽、繁文缛节?几段语录加上批判雄文,长袍过膝,使人不知是读序抑或读原著,买序抑或买原著。然到头来,效果究竟如何?况且,既为名著,读者自会见仁见智,作序者又何须强求人从?可惜此风犹未尽绝。有些书重版重印,数十年前之无关陈文,仍赫然印在书前;有些书新版新印,编译者亦塞进私货,以抒一己之见。令人买书之兴大减。
  3.隐版年之惑。知识爆炸时代,讲究信息之灵,学问之新,版本之年代不可不明。大多数译著颇为重视,扉页之上,标示版年,读者一目了然。但不尽如此。日前偶然翻阅到某青年杂志介绍《第四次浪潮》之文,开篇就讲这是继《第三次浪潮》之后西方又一流行的未来学书,不禁愕然。这位作者想当然地认为,第四在第三之后,总该是后出之书,殊不知作为名词与作为书二者的出现是不同的。作为书,《第四次浪潮》远早于《第三次浪潮》出现,细读书中所引资料之年限即可判别。传错信息,岂不误人子弟?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