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作者
王绯
期数
1987年04期
朱苏进是军人。在我的印象中,军人的笔头是铁硬的,那下边涌动的应该是风暴,是血流,是硝烟。却不曾想到,他的笔有截然不同的两端,一旦掉转笔头,能从另一端流淌出涓涓的细流、缠绵的情致。
这一次,他把军人洪钟般的大嗓压得那么低、变得那么柔,对着人们——《轻轻地说》。
说什么?
说生。说爱。说死。说悲。说乐。说苦。说甜。
说在人类母性的基本律下整个生命的感觉。
说人类命运。
说生命哲学。
或许他要说的是一团朦胧的晨雾,或许他想描述的是一张复杂的生命网络,或许他企图揭示的是个极其神秘而深刻的谜,这些使他不能斩钉截铁、痛痛快快地高声把一切都说得一清二楚。他只能轻轻地说,说出自己的全部感觉,再带人载上那感觉铸造的小舟,一点点摆渡到他所指向的彼岸。
苏珊·朗格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有时称为主观经验方面的东西或直接感受到的东西——那些似乎清醒和似乎运动着的东西,那些昏暗模糊和运动速度时快时缓的东西,那些要求与别人交流的东西,那些时而使我们感到自我满足时而又使我们感到孤独的东西,还有那些时时追踪某种模糊的思想或伟大的观念的东西。在一般情况下,这样一些被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是叫不出名字的。”(《艺术问题》)朗格以为用符号方式将这些东西显现出来以供观照的要求是超乎语言能力范围的,需要借助隐喻来把握这种全新的主观经验,语言则随着没有名称的认识的出现而扩大,以推理性的表达代替非推理性的原始符号。
《轻轻地说》正是借助了一种隐喻,来表达创作主体感觉意谓(在这里,借用一下黑格尔的说法,用以标示难以用言语表述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中难以言传的无形之大象,在推理性的表达中以有尽之言,追求文外之重旨。因而,这篇作品讲的不是单纯而又完整的关于妻子、女儿,关于陈伯一家子,或关于别的什么的小故事。如果你想一读就能毫不费劲地一把抓住作品的题旨,你干脆就甭看这篇小说。作者仿佛是在那儿玩双重含义的游戏,作品的物象亦荷着超出其自身的重负。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的技法被扔到一边,把本应完整的情节撕得东一块西一块,多线条复合结构在小说中留下了一段段富有诱惑性的空白,使你抑制不住想探到那里边去捕捉李聃老头所说的希声之大音,无形之大象。在作品有意味的形式里,总好象蕴藏着某种神秘的东西,潜涵着暗示的力量。于是,作品的物象并不全是自己,一个个人物虽被写得形神毕肖呼之欲出,却无独立的意义,一切都似乎被紧紧拴在叙述者“我”的身上,成为作家感觉意谓的模态。小说的关键人物是谁?显然是那个没名没姓,身份不明,时隐时现,却又无处不在的叫做“我”的家伙。在他的主观感觉的咀嚼下,纯客观的摹写咂出了新滋味,感觉的透视穿过客观实在创造了人们的想象力可以直接把握的“大音”和“大象”。要是你愿意,完全可以把这个神通广大的家伙看作作者本人的反照,再把整个小说看成作者感觉意谓中一个不那么具体的关于人类存在、人类命运的大故事,或者看成是感觉化、具象化的生命哲学。
隐喻的原理是指说一事而暗指另一事。文学的整体隐喻,是在想象中依靠形象性的推理表达来完成的。对于接受主体,对隐在客体中的犹如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的文外曲致的把握,除了受自身条件的约制外,还要为客体所铺下的隐喻路径所规定。作家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方式和灵感方式不同,其笔下隐喻的路子亦大相径庭。《轻轻地说》的隐喻,走着只属于朱苏进自己的路子。作品在题材开掘上所选取的全人类意识的角度,小说关键性的人物“我”的主观感觉的恣意浸淫,以及作品多线条的复合结构所显示出的空间活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别确立了作品整体隐喻的导向和基点,也为接受主体界定了外延清晰的进行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无论是谁都不会以为朱苏进在没完没了地跟人闲扯生孩子、养孩子一类的琐事,尽管他在这方面的工笔细描可能会令某些崇尚阳刚风格的读者觉得太纤细太绵柔,但是他从小处落笔,写人类共通的东西,以小喻大的用心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人所共通的东西需要一种全人类意识来发现,这是小说能否走上文小指大、辞微义远的隐喻路径的关键。所谓全人类意识,则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人的共有内容的超越性认识。人类普遍的人性、价值和责任,构成了全人类意识的本质内容。这些东西是人类得以接续、沟通、共存的基础。然而,文学所反映的全人类意识并不是抽象的,这一主题的本身永远是感性的和具体的,是通过特定时代民族生活中具有普遍认识价值的人情人性内容透彻地展示出来的。
《轻轻地说》所表现出的对普遍人性、普遍价值、普遍责任的审美观照,是作者试图从全人类的意义上撷取审美价值的结果。因而一种破译人类生存、人类命运奥秘的具象化的生命哲学,作为创作主体感觉意谓的隐喻,在作品中处处被感觉着。妻子在整个妊娠、生产、哺育中全身心地投入,自觉自愿地牺牲,以及对女儿痴迷的爱,反映出母道中人类的不灭本性和伟大自然的基本律。但是小说在生与爱的温柔旋律中,却又不时跳荡着令人心悸的母道被毁的和弦,从而构成了真实的人类音乐。“我”的那句一旦女儿落入敌手,作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妻子该怎样选择的玩笑,打碎了人类陶醉在臆造的田园牧歌中的天真浪漫,妻子裂胆撕心的痛苦,她在无稽的遐想中以咬碎舌头疼死来保护孩子的选择,没有因为缺少英雄悲剧的光辉,而显出精神的狭隘和怯弱,却在神圣的母性之爱中融贯了全人类共有的情绪体验。同样,陈婶两次丧子的痛苦,没有因为战争性质的不同而表现出痛感的差异。第二次丧子的折磨给她带来的精神失常和死亡,使作品超越了个人和民族的经验,摆脱了一定历史条件的规定性,揭示出了战争——死亡,——悲剧与母性自然基本律的严酷对立,反映了人类生存境遇中共同面临的悲哀与痛苦。部队大院里为在前线牺牲的杰出后代开追悼会的悲壮场面,在亲子情感的大悲大痛中,肯定的是一种为国捐躯的普遍责任和普遍价值,这之中似乎又包孕着对人类命运的暗示,也表明了作者对战争的思索——“战争,是人类的弱点,这弱点又体现人类的伟大,这伟大又暴露了人类的堕落,这堕落又闪射人类的智慧,这智慧又暗藏着兽般的冷与恶”,“它在毁灭人类的同时又在诱惑人类”,“大功大过,都是它”(见朱苏进《古老的话题》)。看来,朱苏进是在用他的笔竭力去揭示人类在矛盾状态中生存的辩证法。他在对部队大院追悼会的描写中赋予了那株玉兰树花瓣极深的寓意。小说中那纷纷扬扬悄然落地的玉兰花瓣似乎显示出,生命的死亡,在人类生命接续的永不衰竭的总谱上,留下的仅仅是一个四分音符的哀音,既构不成音节,也显不出旋律。人类的乐章则永远以生命的一代一代接续为主题。这大约也是《轻轻地说》要传达出的希声之大音。作家正是这样以他对普遍人性、普遍价值、普遍责任,特别是对人类母性的天然禀赋的深刻理解和出色的感性造型能力,在写实的画面中传达出这种普遍的生命状态的。
黑格尔曾说:“希腊的诗永远受到不同民族的惊叹,永远被模仿,因为在它里面纯粹人性的东西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达到最美的展示。”这话实际上涉及到了人类审美认识中全人类因素的决定意义,也标明了文学艺术获取永恒价值的前提。《轻轻地说》表明了我国当代作家在人返回到人本身的文学深化过程中,把审美目光投向全人类意识的趋向。
《轻轻地说》不属于那种冷静的客观写实的小说,而属于注重写感觉的主观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知觉所摄取的自然之光,以其固有的直捷的、不可言传的,又合乎理性的直觉特征洒满了纯客观的摹写,“我”的主观感觉的恣意浸淫,把小说一次又一次地提升到一个感觉化具象化的哲学层次,仿佛是把自然形态的东西塞在嘴里,一个劲儿地咂滋味,而且越咂越有滋味。正是在咂出的各种新滋味中,作者感觉意谓的隐喻得到了最明晰、最充分的显示。
“我”劝妻子刮掉不经意种下的“小葫芦瓜”所引起的痛苦和不安,在妻子象头母兽,时刻准备伸出真正的爪子维护自己必须生的愿望里,显露出人类生命创造的不可遏制的热情和不容违拗的原生力,揭示出人类得以存在、接续的必然性。
妻子揉乳的蠕动对“我”的融化,唤起了“我”要再生为女人的渴望,这渴望又反过来融化了妻子揉乳的形象,在母性近于执拗的爱情里,使人感到了人类在生命创造中伟大责任心的搏动。
“我”想通过女儿的诞生,“亲眼看看三十年前的我被挤瘪的身躯怎样随着母血生出来”,“非知道我不可”的愿望,则在对生命创造的艰难痛苦的感觉中,令人感到了生命之谜的巨大诱惑和人类自我认识的渴求。诱惑中,隐含着对人类生命的高扬;渴求里,潜藏着人类存在的困惑。
女儿的临世,在“我”那“你在十个月里走完人类几十万年的进化历程”的感慨下,化作整个人类诞生的礼赞。品尝妻子的母乳,使“我”既感到与婴儿贴得那么近,又尝受到苍老的滋味,在个体的生命感觉中传导出人生的自然流程。而陈婶死后,女儿第一次象真正的人一样在地上独立行走,第一次用真正人的声音呼喊妈妈所唤起的“我”再度苍老的感觉,又在三代人的死、老、生中,揭示出整个人类的生命流程。与个人的从生到老的自然流程成反向,整个人类生命的流程,在一代一代的接续中,没有生命的苍老,更没有死亡。
那使平和的产房“恍如古老洞穴的再造”的感觉,把由生而带来的女人和男人无限的柔情、无尽的爱,指向人类原始的集体情绪,在“集体潜意识”的层次上,使人感到人类本性中蕴藏的对生——爱——和平的亲和力。而妻子那被弗洛伊德称为“总是将渴望得到的和十分喜欢的对象放在嘴里”(《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的口欲现象,又使“我”在母爱中感觉到了牙齿,埋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那种伴随着爱而生成的吞食同类的欲望(同上),也许又使人类的本性同时存在一种对生——爱——和平的破坏力,构成了人类永不安宁的心理基础。在这一感觉中,有人类生存的辩证法,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暗示。
那株无风自摇的老树,隐隐象征着母性和生命。那吊在老树上的铜钟,则隐喻着一种永远摆脱不掉的负累。“我”从铜钟不足千斤的份量里,在老树一旦摆脱掉铜钟的重压便失去自身平衡的感悟中,受到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事满则损、寿满则亡”哲理的启发。这种感觉,不正是对永远摆脱不了重累、永远充满缺憾的人类境遇的揭橥吗?
朱苏进就是这样在复杂的生命感觉中,咂出了各色各样的人生真滋味,咂出了有滋有味的生命哲学。
《轻轻地说》所表现出的隐喻特征,造成了作品内涵的不易捕捉。创作主体感觉意谓的隐蔽性或模糊性,构成了对这种感觉意谓理解和阐释的宽泛性,所以在接受主体那里,作品往往得到其说不一的评价。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受到些启迪:文学的整体隐喻的艺术追求,有可能最高程度地显示出一种起意识的创力,并且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在作品所提供的感情确定性的真理性中,凭借这种超意识的创力来扩展作品的涵量。
我很想知道朱苏进从哪儿得到了“天启”,使他能如此巧智地在结构上做文章。通过结构自然地生成了一种空间的活力,一种内在的凝聚力,让结构自己张开嘴巴说话,向你指明在五颜六色的感觉中什么是最根本的东西,使你不致象刘姥姥进大观园似地被作者咂出的那各色各样的人生滋味,醉得晕晕乎乎不知东西南北。作品采用的是多线条复合结构,不同线条间的彼此照应和强烈对比,借助形象性的推理,把散乱复杂的生命感觉纳入有序的排列整合,在人生的苦与甜、悲与乐,死亡与衰老与新生的交织中,依靠想象力凝聚成充满辩证逻辑的完整的生命哲学。结构安排上有意体现出的对峙情绪的抑扬迭宕,显示出人类生存境遇的永不完善和人类命运的永无休止的大起大落。作品以孕育为始,以陈婶死后“我”的女儿长成真正的人作结,在“我”所从中咀嚼出的苍老滋味里,传达出的是整个人类在生命接续中获得的永恒的赞美,是人类永远迎着新生的心底的欢呼。如果说《轻轻地说》反映的是一种全人类意识的话,我想用如下的字眼概括这种意识的本质:永恒。
但愿这篇小说所反映的永恒能使它永恒下去。许多年以后,这地球上可能已失去了我,那时的人读到这类的小说,也许不会因为时代的隔膜而觉得陌生,也许会象我们今天这样受到震慑和感动。大概也会有同我一样做了母亲的人,因为特别喜欢它,写下点什么,或不断地跟人谈论它。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农业的前途与农村的发展
也说北大纪念
也说诚实与正义
梁厚甫的宽厚和“鬼马”
“八重洲书籍中心”及其他
梅菲斯特为什么要打那两个赌?
流行音乐不是流行的音乐
一个知识分子跨越世纪的选择
洞澈艺术与人生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