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热爱台湾的龙应台
栏目品书录
作者萧乾
期数1988年01期
  年初在香港,偶然从那里中文大学吴瑞卿小姐的书架上,翻到台湾龙应台的两本近作。一本《龙应台评小说》已见于今年二月号的《读书》。然而为她惹出乱子的却是她的《野火集》。听说她已在那岛上呆不下去了,悄然他往。台湾容得下擂大鼓的李敖,并为之而自豪,竟没能容下这位直言不讳的年轻女性,思之不免令人唏嘘。
  《野火集》是她两年前在台北《中国时报》打擂台的纪录。据出版者说:“短短的一年中,她就象野火般向四方奔窜燃烧起来,造成‘龙应台旋风’。她锐利的辞锋,灵转的文字,缜密的思虑,悍然无畏地揭开中国人社会的种种病象,让血淋淋的事实逼迫我们张大眼睛去看,去反省,去深思。或许她的意见刺痛了我们民族的自尊,戳破许多神话,揭露了无数疮疤,可是《野火集》正想烧去一切腐朽,一切丑陋,一切不义不公,锻炼出一片清明天地。”
  书接连印了一百版,销了二十万册,真是不胫而走。然而对她耿耿于怀的人也与日俱增。
  她的第一炮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开头,她先讲了台北的一件小事:
  “在昨晚的电视新闻中,有人微笑着说:‘你把检验不合格的厂商都揭露了,叫这些生意人怎么吃饭?’我觉得恶心,觉得愤怒。但我生气的对象倒不是这位人士,而是台湾一千八百万懦弱自私的中国人。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接着,她又指陈:“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她列举了台湾街头巷尾种种不文明的事。她也问过受害者为什么不抗议。他们说:“不敢呀!会动刀子的。”又问为什么不报警察,回答是,他们狼狈为奸,通着的。“若曝了光,那才真惹祸上门了。”(第2—3页)
  她打心头里恨的,正是这种容忍。她大声疾呼:“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国家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第3页)
  在讨论中,有位叫罗肇锦的读者说:“中国人当然不生气……”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家’为中心的家族社会,所以家族的观念左右着个人的行为,家族长辈根深蒂固的想法自然成了个人立身行事的不二目标。”(第7页)
  这恰好是龙应台攻击的目标。她说:“‘为了家’是个很管用的口实,有了它可以做出一切‘自我’‘利己’的事情而不会令人生气,因为顾家的爸爸就是好爸爸,不管他在外面如何不守公共秩序,如何见死不救,如何为了赚钱而贪赃枉法,瞒上欺下。而顾家的妈妈必定是好妈妈,不管她平日如何喜欢占人小便宜,如何假公济私,挑拨离间,只要她的行为是以“为了家’做出发点,那么她所做的一切不合情理法的事就都可以被原谅了。”(第9页)龙应台认为“中国人,已经把自私自利看成天经地义,那么见到别人自私自利,怎么还会生气。”(第11页)
  龙应台反对满足于洁身自好。她认为“如果要维持一点基本的人的尊严,我们就不得不仰靠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这个社会不仅只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求我们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你自己不做恶事才只尽了一半的责任,另一半的责任是,你不能姑息、容忍别人来破坏这个社会秩序”。(第16页)
  龙应台对台湾生气的,不仅仅是摊贩在骑楼上烧水洗锅,在不许吸烟的公共场所照样吸烟。迫使她生气的还有用标语口号代替实际行动的形式主义。为了“复兴中华文化”,“在台北市塑造一个比〔美国〕自由女神还要高、还要重的孔子巨像。气魄要大,所以单单铜料就要花上一亿元以上。……如果建个铜像能解决传统失落、自信缺乏的难题,那可好了。”(第64—65页)她认为台湾在许多事上都是“形式至上、表面优先”(第65页)。她说:“人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自己的脸打肿了来冒充胖子。我们有社会问题与文化危机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造个大铜像来自我陶醉,宣称自己是中华文化的掌门人。”(第67页)
  她十分讨厌那种安于现实的“自慰心理”。动不动就给批评者扣上“外国的月亮圆”这么一顶崇洋帽子。“当然有些国家比台湾好,有许多比台湾差;但是为什么要跟差的比?我也不在乎哪国的月亮圆。别人确实比我们干净,别人确实尊重古迹,别人确实珍惜自然生态——我就不能不说,因为我们要警惕,要学习。”(第224页)
  她还反对把“国际形象”作为自我督促的标准,认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不应仅仅做出一副‘文明’的样子来对国际做一种交代”。(第105页)文明得是切切实实的。
  龙应台于一九五二年生在台湾,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专攻英美文学。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曾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英文系任教。一九八三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她说:“我爱台湾,无可救药地爱着这片我痛恨的土地,因为我生在这里,因为我的父母兄弟,我的朋友同事,学校里每天为我倒杯热茶的工友,市场里老是塞给我两把青葱的女人——他们,还有他们一代一代的子女,都还要在这个受尽破坏的小岛上生长,生活。可是,我是一个渴望尊严的‘人’;我拒绝忍辱吞声地活在机车、工厂的废气里,摊贩、市场的污秽中,我拒绝活在一个警察不执法、官吏不做事的社会里;我拒绝活在一个野蛮的国家里。”(第17页)“我只想做一个文明人,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罢了。你说,我的要求过分吗?”(第18页)
  由鲁迅奠基的伟大五四运动一个可贵遗风,就是作家不讳疾忌医,敢于正视现实。对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敢于剖析并鞭答。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杂文昌兴,至今不衰。读竟此书,我深感龙应台了不起,她是真正热爱台湾的。
  一九八七年十月三日
  (《野火集》,龙应台著,香港博益出版公司一九八六年三月版,252页)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