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非洲的种族》译后记
作者费孝通
期数1980年01期
  塞利格曼《非洲的种族》一书,我于1966年暑前译毕,已与商务印书馆约定出版,于最后校核时,突受冲击,原稿散失。1978年决定重译,年老事繁,时断时续,进展殊缓。承同事陈观胜及李培茱等同志关心此事,以业余时间,多方出力相助,终于1979年暑初译竣。“四人帮”所毁者得以夺回,亦一快事也。
  回忆当年为出版一些有关非洲民族情况的书,商务印书馆同人就商于我。我建议翻译这本书,因为它是我自己入门的读物。早在1936年,我去英国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当时在老师马林诺斯基教授主持的讨论会上,常有从非洲调查回来的人类学者提出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我对非洲民族缺乏基本知识,未易得益,所以亟思补课,请示老师,他指定此书为引路。这本书当时已非新书,初版于1930年,至今行世已近半个世纪,还是英国《家备书库》中的一本为人们重视的书。这并不是偶然的。
  塞利格曼是英国早期研究世界民族的学者,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先驱者。1873年出生于伦敦。十九世纪末年,英帝国主义横行世界,已拥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当时英国的学者为考察这些殖民地各方面的情况,曾组织各种科学远征队。塞利格曼于1898年,时年仅二十有五,参加剑桥科学考察队远征大洋洲的托里斯海峡,开创了人类学实地调查的学风。1904年又去澳洲新几内亚南部考察。1907—1908年偕夫人到今斯里兰卡研究维达人(Ve-dda)。其后三次到非洲的苏丹进行实地调查。他一贯主张各地民族的社会研究必须以研究者亲自观察为基础;他以身作则,做出成绩。他于1910年被聘为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大学讲师,1913年为该校兼任民族学教授。1934年退休,1940年逝世。其著作有《英属新几内亚的美拉尼西亚人》(1910年),《非洲的种族》(1930年),《维达人》(1911年),《尼洛特苏丹的异教部落》(1932年)。
  塞利格曼这本《非洲的种族》受到学术界及一般读者的重视。不仅在其出世较早,成了有关非洲民族的标准读物,而且在于它能以最少的篇幅,最浅显的语言,叙述清楚最复杂的非洲民族概况。作者们最感困难的不在材料少而在材料多,不在题目狭而在题目宽。材料多则需选择取舍,题目宽则需提纲挚领。这就要考验作家的真功夫。塞利格曼在这本小书中,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头绪分明,章法井然,非有卓绝的造诣,不克臻此。
  这书是社会人类学入门开路之作,适合于一门学科初创时的要求。当时人们对世界各地众多的民族集团需要概括性的全面鸟瞰,对这方面的复杂现象摸出个要领。塞利格曼这一代学者承担了为这门学科奠基的任务。从这本小书里,我们这些后学的人应当注意前人怎样根据他们从实地观察中得到的体会,充分掌握当时已有的资料,对十分复杂的现象,分析整理,使其条理清楚,门类分明。塞利格曼在处理非洲民族情况时,果断地撇开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过程中按其势力范围所划的政治界线,按照各地居民的语言、体质、文化的特征,结合其历史,对非洲各族人民划分为闪米特、含米特、尼格罗、班图等几个大类。这是科学研究上的分类,每类可以包括许多具体的民族单位,所以用“种族”一词称之。这个名词后来一般用来专称体质上的类别,比塞利格曼的用法,意义较狭。换一句话说,这本书的“种族”一词涵义是较广的,大体上等同于“同一来源的一种人”,即自认为在历史上有血缘关系的许多具有在语言、体质、文化上相近特征的人。一个“种族”可以包括许多各有其名称的民族单位。这样有纲有目,从复杂的现象理出了条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突出,形成了醒目的系统,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这种民族研究的方法至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至于当前民族学及社会人类学中所用的概念和名词同五十年前比当然已有所发展,但在基本方法上还存在着密切的源流关系。这是我们必须理解和重视的。
  塞利格曼主张的实地观察的调查方法为现代人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以其本人来说,由于当时着重概况的叙述,实地观察也是以面为主,在他的下一代才发展以点为主的深入典型调查。但从他开始,那种依靠非专家搜集的见闻为研究资料的风气,在社会人类学中已逐渐少见了。
  塞利格曼的受人推崇还有他为社会人类学培养人才的功劳。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者马林诺斯基等是他亲手选拔和教育出来的后继者。塞利格曼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任讲师时,在他的班上发现一个比他年轻十一岁的奥籍波兰青年马林诺斯基,好学不倦,堪予造就。1912年向该校当局提出资助其去非洲苏丹调查的建议,此事虽未实现,但历来为人所乐道,因为它表明塞利格曼有识人之能。1914年马氏终于取得去澳大利亚实地调查的机会,而好事多磨,世界大战爆发,马氏系奥籍,以敌国公民受羁。塞利格曼为其奔走说项,并代请得伦敦大学及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研究补助金,向澳大利亚政府保举在当地土著居民中进行社会人类学研究工作。其关怀后进之情深谊重,为后世所推崇。1926年创立非洲语言及文化国际学会,非洲民族研究得到了组织上的保证,而且广开才路,许多青年学子纷纷投身该洲的实地调查,蔚然成风。这本《非洲的种族》就是当时指导调查的手册。1927年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设立英国第一个社会人类学讲座,塞利格曼推举马林诺斯基为首任教授。良驹得骋,功在伯乐。1940年塞利格曼逝世之前,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已被公认为当代社会人类学的中心,非洲民族研究又是该校社会人类学研究的重点。创业维艰,后继有人,哲人其萎,当可瞑目矣。
  《非洲的种族》的译事既竣,把这书在社会人类学这门学科中的历史地位略述如上,亦所以表明为什么我建议把这本书翻译出版的原因。当然,这本书究系半世纪前的旧著,其所叙述的内容限于当时的知识,与今日相比自较陈旧,但是其基本的概梗却历久未易,益见其苍老可爱。至于近世非洲政治变革所引起的地名上的变化则是极多的,为读者方便,译文后附有对照表,可以查对。
  1979年8月20日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