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书事二三
作者
何为
期数
1990年05期
这几年写过几篇关于书的小文,例如谈藏书、禁书、焚书、搬书、赠书、借书和书的经历、书的纪念、书的厄运等等,几乎都离不开书和人的遭际和动荡的时代及变幻的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拉丁古谚有云:“连一本书都是有命运的,”由此又想起有关书的二三往事。
案头有一套上海“孤岛”时期出版的文艺刊物《野火》,刊期起自一九三九年八月迄一九四一年一月,头尾仅半年,共出版了五期,在“孤岛”文艺运动中也算留下一个小小的印记。
去秋某日,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的同志特地找上门来,原来他们藏有一套完整的《野火》合订本,该刊第四期的封面上有我题签赠人的字样,展阅之下,不免有沧桑之感。来访者,恳切地希望我写下有关此刊的种种,就写在刊物的封面空白处,作为一种“馆藏本”留作纪念云云。
我于是陷入往事的回忆中。
根据我旧存的日记所记,我参加《野火》的编务工作,是东北作家林珏介绍的。刊物主持者是已故的锺望阳,那时他才二十九岁。我们几个青年文学伙伴中有穷学生、小店员和工人,都不过二十岁上下。我们围绕着《野火》的编务和发行,经常聚集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一路)近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位印尼华侨诗人的居处。朝北的阴暗楼屋有如地下室,可是编《野火》的热情燃烧着年轻的心。
今天的青年读者也许难以想象,那时办刊物纯然为的是爱好文学,让一个小小的文学期刊扩大它的社会影响,这可能是最大的愿望了。没有所谓出版者,每期纸张和印刷费都是分头筹措的,必要时热心的编辑者将冬衣送进当铺典押凑数。从编稿、付排、校对到出刊,大家奋力一起干。好容易四出张罗才出版那么一期。每期印一千册,刊物从印刷厂取来后,便由各人分头通过熟悉的朋友,到一些中学和社会上推销,每次三十本五十本或更多一些。读者都是倾向革命的进步学生和爱国青年。这样苦苦挣扎着出版了五期,终于被法租界当局吊销出版证,勒令停刊了。一种刊物被“奉命”停刊,如同一个生命被扼杀一样,总是令人哀痛的。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久我们又编印了一辑名曰《燎火》的文学丛刊,借以表明在重压下我们依然存在。
当五十年前出版的《野火》,突然象奇迹一般呈现在我的跟前,我感到大为惊讶。半个世纪过去了。我无法想象这几本刊物在人间的飘泊境遇,不管如何有五本汇集在一起,而且有了一个安定的归宿处,是应该为之庆幸的。
在异国看到自己旧日出版的书是很有感触的。一九八一年夏初路过东京时,应邀到东京都立大学参加文学座谈会。陪同前往的日本青年学者千野拓政是一位有心人,途中他从皮包里郑重其事掏出一本书来,笑吟吟地说这是他刚刚在大学区一家旧书店购得的。
书名《织锦集》,是一九六二年我在上海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出版社曾通知我,此书将再版。我觉得原先那灰蓝色的山水画作为封面不很理想,希望更换一种。寓居京华的老友冯亦代兄热诚地代我央请老画家张正宇为《织锦集》另行设计封面。画稿寄到,喜出望外。封面的左侧一半是以高压电线杆和齐刷刷茂密的稻穗和伛偻的插秧者组成层次分明的图案。书名占封面右侧的另一半,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三个大字,黑白两色对比鲜明强烈,整个封面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装饰美。然而由于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却未被出版者所接受,或者说不敢接受。后来政治风云骤变,贻误时机,再版出书也成为泡影了。在东京街头意外地看到《织锦集》时,不由想到未能与读者见面的张正宇封面设计,如果印出来一定是很不俗的。现在画家已作古,画稿原作成为我的珍藏品,每念及此,心里总是充满了深深的抱憾和感念之情。当然我也铭感亦代兄的深厚情谊。
真是,“连一本书都是有命运的。”
于是又想起一本唐诗三百首画谱的往事。
多年前,我风尘仆仆地往返于下放羁旅之地和福建省城之间。有一次车过浦城县回到福州,投宿于县文化馆的一幢小楼里。这一夜小城停电,桌上青灯荧然,昏暗的灯影在四壁摇曳。墙角里虫声唧唧,旅途之夜遂更形寂寞。主人叙谈片刻,便请路过的旅人早早休息,随即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说翻翻这本唐诗画谱,或可聊解岑寂。
《唐诗三百首画谱》为石印线装本,一页一首诗画配。每一首唐诗嵌入古朴典雅的中国画内,每一幅画又是出神入化的唐诗意境。诗画融汇一体,相得益彰。在逆旅中愁肠百结,吟诵唐诗名句以消磨长夜。偶读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画面上苍山碧水笼罩着一片迷茫,寥廓而又贴近,在异乡秋夜读此诗不觉黯然。又如,孟浩然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用白描技法画出落花枝头和啼鸟,素雅空灵,引人遐思。
我几乎讶然出声,忽然发现这本《唐诗三百首画谱》原来还是我祖父早岁供职的鸿宝斋书局印制的。那时我大概十二岁,与祖父母同住在专事石印的书局沿街楼屋,就读于近处的小学校。
古老的石印局设在上海威海卫路(今威海路)一座石库门内,门旁两侧宽阔高大的墙基足以说明它的规模。石印车间在后边,远远便能听到隆隆的机器声。掀开厚重严实的棉制门帘,进入车间,机器声如同涨潮般轰然而来,淹没了工人们在操作时说话的声音。倾斜的屋顶上一块块天窗,光线暗淡,车间里的石板油墨气息,宛然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气息。石印局印制的多半是花卉仕女和绣像小说之类,有时也印一些年画。《唐诗三百首画谱》是否据明刊本《唐诗画谱》和清刻本《名家画稿》加以编绘的,抑或另有版本拓印的,已记不真切了。我在祖父的大书柜里看到这本书,爱不释手,祖父就把这本美丽的诗画谱给了我。不幸我不知何时失去了它,它后来沦落何处更不得而知,正如我失去的许多书一样,不知遭到什么命运。已散失的旧藏书刊的重逢,在生活中是难以企求的奇遇。
少一本书,多一份牵挂。丢失自己喜欢的书,更是增添了一份思念,有时是无尽的思念。
一九八九年十月
书事二三
包公写诗和诗写包公
寻找生命的意义
“她”还是“他”?
当民主妨碍自由的时候
一九五一年的一起官司
鲁迅·刘半农·梅兰芳
马勒的时代
五十八年前的论争
什么是“参与”?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