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最新小说一瞥
作者朱伟
期数1990年07期
  格非属于那种具有非常自信与非常机智的作家。说到底,这实际上是一种敏锐地把握方法的能力。他能从一些朦朦胧胧的事情过后的愉快情绪中抽出色彩鲜艳的线头,能运用自由的想象把抽象的逻辑组织成复杂图像交叉的结构,从这种结构里让你领略到振动与节奏,领略到白色的蛱蝶夹在金色的蜂群里在宁静中无声地飞动的意境。
  《敌人》是一个使用逻辑性,编织得很细密的作品。故事开端于过去时的那么场大火,这场大火烧掉了赵氏家族可能会兴旺发达的切,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引出了敌人的概念,毫不掩饰地抛出了两个结论:不是上天有意要灭掉这一族,就一定是有人故意放火。现在时基本是对这个玄念不断深入的解答。在现在时,赵氏家族则是从这场意向性的大火提示后,具体化的彻底崩溃。从猴子淹死,赵家女人吃了带毒的花瓣,到赵虎、柳柳,灾祸象是夏季在远方地平线上积聚的雨阵,一下子就向赵家倾倒下来。从大火开始,格非自始至终把握的是那种腐烂和阴冷的死亡的气息,使整个现在时弥漫在送葬的极压抑的乐章里,让你难以逃脱恐惧对你的控制。结尾处,送旧迎新的鞭炮声里,赵氏家族成了一片苍白的废墟。当这废墟里只剩下赵少忠与他的女佣时,晦暗的阴云才伴随屋外远去的风声而消散。
  格非使用十二万字的篇幅,设计的是这样一个错踪复杂、纵横交叉的故事。敌人这个沉重的玄念,一开始似乎就是明确地留在宣纸上的三个名字。我们可以简单地推演成花圈店钱老板、三老倌、梅梅的外乡丈夫或者小酒店里的任何一员,因为他们在故事中都扮演了可供嫌疑的角色。格非在抛出三个这 很具体的数字后,首先是模糊了很具体的人和事。任何一个具体的人都无法确定,他们对赵家所构成的关系也无任何目的。他第一步先让赵家成为一个孤立地耸立在夜雾中的城堡,这城堡周围是一圈正闪烁着的亮光,它们可以是星光,也可以都是一双双酝酿着阴谋的眼睛,所有人都可能是朋友,也都可能构成着敌人的怀疑,使你根本无法分辨危险究竟来自何方。然后格非再深入突出地表现头顶那种冷冷的光对这个孤独的城堡的笼罩。这就是那种冥冥之中把握着赵氏家族这个具体的生命个体,左右着它的一切的那种东西。他好象就在那种巨大的光圈之中,任何力量都不足以突破这个光圈的控制。最后,格非再托出更深一层的思考:敌人其实就来自自身,自身就在构成着敌人。这似乎是一种循环的关系,堡垒的崩溃来自外在的力量,而外在力量是因为内在的关系而滋生出来的。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自身抵御外在的力又在摧毁着自身,或者说在构筑过程中自身在构筑的同时又在对自身造成威胁。这之间不可能分割,这就把敌人这个主导动机挖掘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
  在这个结构里,格非要托出的,其实就是这种他对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深入地不断往深层思考的层次。其中最精彩的,无异是最后通向谜底的这一笔。格非为这个腊月二十八制造了泼墨一样的氛围。当瞎子算定赵少忠大儿子赵龙的死期后,赵龙就一直在极度的恐惧中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在腊月二十八即将过去的时候,屋外突然刮起了大风,赵龙听到了门上的铜锁转动的声音,而进屋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父亲赵少忠。可以从各种角度来推断赵少忠杀死他儿子的动机。比如为了阻止仇敌们的仇杀计划的更进一步蔓延,比如他无法忍受同样压在他心上的使他无法平静的恐惧,或许还有更难以言说的原因。这一笔,一下子就开掘了关于敌人这个笼罩着整个作品的意念,令人去推敲赵虎、柳柳,甚至猴子,一连串人的真正死因,于是外部与自身,整个儿融在一起,成为一个非常严谨的整体。 格非打算通过关于老鼠的一系列隐喻来扩展他的形象性思考。赵家的老宅里到处都是老鼠,晚上就听到老鼠们的声音,楼梯上随时出现老鼠的尸体。那棵生长了二三百年的老白果树显然是赵氏家族的明显象征。当瞎子说它的根已经死掉时,赵少忠用锯子把它锯倒,空洞的树干中成群集队的老鼠象决堤的洪水一般四处蔓延。老鼠与赵少忠自己锯树,这种清晰的指示意图其实对整个故事结构起了一种破坏酶的作用。这种凸现在表层的东西多少使一杯本来很醉的酒兑进了不该有的破坏它纯度的水。其实真正的象征是一个和谐的结构自身生成的,并不需要借助老鼠、洪水、大火以及其它。
  《敌人》中其实真正写得好的还是格非比较拿手的场景设计。具体说,每一个人物的死都给予了一种各自有区别的氛围配制出来的色彩。最耐人咀嚼的除了赵龙的死,就是柳柳的死。那一片飘飞着白色苇絮的芦苇给人提供的恐惧并不逊色于腊月二十八那个有月亮的夜晚。而赵虎的死,除了那天夜里的雾气,还精彩在赵少忠在雾气下埋葬儿子的那种状态。在这些场景中,张与弛之间的节奏都把握得非常好,在节奏的颤动之中,明显能感觉到作品很舒服的呼吸。但在这个用十二万字构筑的结构中,我总感觉有一些缺憾。缺憾在哪里呢?想来想去,还是有味道的细部刻划太少,因而结构本身显得有些干涸。格非太把注意力凝聚于他对敌人意念的挖掘了,这种挖掘使他的笔触越来越深入,却没有考虑到越切入得深,越在结构上着力,就越破坏生活毛茸茸的原生状态。一个短篇也许需要在结构和题意动机挖掘上下最大的力气,使形式感一下子突现出来,而一个长篇在题意与结构上下的力量太大,则是有害的。因为在长篇里读者希望看到比较广阔的生活的原貌,而生活的原貌本质上是那样的丰富与复杂,作家依靠想象力只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把握生活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成为至高无上的东西,势必把生活变成一种假设的结果。这种假设的结果又势必成为还是浮泛于生活表层的东西。一个作品当然需要有优秀的结构能力,但结构不应该成为生活容量的框架。格非营造了这么个框架,如果他在具体写作时能放松地再跳出这个框架,它给我们提供的可能就会是更为复杂与丰富的参不透。敌人的概念不管怎么说,还是一种太具体的假设。
  (格非:《敌人》,《收获》一九九O年第二期)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