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漂泊的心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郑泽华
期数
1992年10期
读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传记,深为这位身材矮小、表情呆滞、生活刻板、终身未娶的日耳曼人所惊诧,惊诧他在教书、著书、散步的单调循环中提出了星云假说,创立了批判哲学;惊诧他毕生未离开闭塞、沉闷的故乡小镇而他的哲学思想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进程。自他后,许多杰出的文化巨人如歌德、托尔斯泰、爱因斯坦等都荣幸地宣称受到过康德思想的熏陶。康德曾说过:后来的哲学家都绕不开我康德这座桥。
象康德这样外表与内心形成强烈反差的例子在思想文化上不胜枚举,如现代派小说鼻祖卡夫卡终身都是一名保险公司小职员,当代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博尔赫斯做了一辈子图书管理员。
由康德们我想到了三毛,一位也是因为心灵的漂泊无助而自残的女人。在三毛作词的歌曲《橄榄树》中,我听懂了她为了爱和不仅仅为了爱而流浪的心声。无论是浪迹天涯的三毛,还是足不出户的康德,尽管他们贡献给人类的的精神财富不可同日而语,但心灵的漂泊使他们寿命的短暂与漫长(康德享年八十,三毛减半)失去了比较的意义,他们的心路旅程在他们肉体寂灭后得以绵延。
古往今来,多少哲人智者,为了抵御恶政时弊,保持心灵的自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呆滞的外表、鄙俗的举止、乖淚的性情、潦倒的际遇……而正是他们,为这个星球培植着一片片新绿。
历史与文化就象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放眼回溯,风流人物与庸常之辈泥沙俱下、灰飞烟灭,唯有漂泊的魂灵生生不息。
漂泊的心
形象的生命哲理
一粒偶然的种子
诗人思维结构的新组合
汉武帝和秦二世
历史的忧郁 小说的内爆
韩国工人
人和书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普遍性
暴力、差异与和平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