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书中自有富强术?
作者
周振鹤
期数
1992年12期
上海有份半月热门书排行榜,分文艺与非文艺两栏,每栏五本,在最近的一期上,荣登非文艺榜首的是上海交通地图,其余四种则是《股票搏击技巧》及其伯仲。可惜倒退一百年尚无这样的排行榜,我们无法确知当时热销的究竟是些什么书,但“有种种迹象表明”,除了常盛不衰的时文范本、科场闱墨外,在清代同光之际,要算《西学大成》、《富强丛书》与《时务通考》一类书籍最为畅销。
自从那场名叫鸦片的战争以来,天朝大国老是败于蕞尔小夷,起先以为是偶而失手,后来才悟到确实是技不如人,于是渐渐酝酿起一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风潮。这一风潮的青萍之末乃是同文馆的格致之学。同文馆本是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学校,后来听从美国人总教习丁韪良(William A.P. Martin)的建议,增加了西洋科学技术的科目。丁氏在同治五年(一八六六)自撰《格物入门》一书七卷,其内容分别为力学、水学、气学、火学、电学、化学和测算举隅。书名自然来自《大学》:“致知在格物”。于是先是格物,后是格致,成了西方科学的代名词。
丁韪良任职期间,正是徐继畲管理同文馆事务的时候。徐氏在前已有《瀛寰志略》行世,这本启蒙性质的世界地理全书广为流行,为他赢得很大荣誉。但当丁韪良请他为《格物入门》作序时,他却老老实实地说:“余受而读之,皆闻所未闻”。也就是说,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先进的士大夫对西方科学技术也还不十分了解。
《格物入门》的初版没有见到,见到的是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的增订版。这一版以“同文馆集珍板”的形式刊行,纸白、墨黑、字靓,而且派头不小,书长近一尺,书前并有李鸿章等要人的序。据丁氏自序说:该书“迄今行世已久,辱承士大夫谬奖,内地既为广传,东洋亦屡行翻刻。”可见从初版到增订版已足足风行了二十年。此风还远刮日本,正好适应了明治维新以后的需要。集珍原板并非人人能备,于是又有普及的巾箱本出现。巾箱本、缩印本的刊行都是畅销流行的标志。自《格物入门》之后,介绍西洋科技的书籍层出不穷,或西人自编,或中西人士合译,无虑成千上百。比如曾任同文馆英文教习及江南制造局编译的傅兰雅(John Fryer),就编辑了一套《格致须知》,从光绪八年到二十四年才陆续出齐,包括《地志须知》、《电学须知》、《化学须知》、《全体须知》(即解剖学)、《植物须知》等三集二十二种。其他如《格致启蒙》、《格物探源》、《格致举隅》等等不一而足。连丁韪良自己也又写了一部《格物测算》。但是光有科学技术的学习显然不够,洋枪造了,洋炮买了,中国还是屡战屡败。于是有识之士认为还要讲求西洋各国的典章制度,也就是说,要学习包括格致与典章制度在内的西学,才能臻中国于富强。
“西学”一词何时问世,尚待考证。但自光绪八年(一八八二)丁韪良《西学考略》出,此语就广为流行了。丁于光绪六年请假归国,两年后回到北京,写成此书,纪其周行各国,谘访政教之梗概,比较中学西学的不同。其时他到中国已有二十年,深知中国之弊不只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还有风俗政教方面的缺陷。所以此书之用意乃在于通过西学的介绍,以说明中学应该改进之处。此后,以西学冠名的书籍,不知凡几,正如王韬说:“近时所译西国各书纷然错出亦甚夥矣,门径既多,头绪又繁,阅者如适宝山,茫然不知所取材,何则?以无贯串之者也。”于是以贯串为目的,合众书为一书的西学丛书和类书在八十年代很快应景而出。其中《西学大成》要算是较早出现的一部。该书在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出版,共分十二编,从子编到亥编依次为:算、天、地、史、兵、化、矿、重、汽、电、光、声诸学,将有关的西学书籍的全部或部分汇入其中,查阅十分方便,因而此书发行量很大,一再重印,至光绪乙未(一八九五)板,已经有些模糊了。除《西学大成》外,广为流行的还有《西学启蒙》、《西学通考》、《西学三通》、《西学军政全书》、《西学自强丛书》,甚至于《西学时务总纂大成》,应有尽有。这些书越出规模越大,收录范围也越来越广。国人作事讲究天王盖地虎,你有大成我则有通考;你有通考,我则有三通,一物降一物是也。因此发展至本世纪初的《西学三通》,其篇幅竟达五百零八卷之巨,号称“汇摭西书数千部,分门别类,删其繁,去其复,汰其杂而陋者,定为《西政通典》、《西史通志》与《西艺通考》”三部分。这里的政、史二类不言自明,艺即艺术(也可叫术艺),并非指的Art,而是Science& Technology,正如廿四史中的艺术传,并非为画家、音乐家或书法家树碑,而是为卜者、医者和畴人立传。换句话说,此书政史艺三类自谓已把西学内涵囊括无遗,直可与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郑樵《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相媲美。
西学既成时髦,如何利用西学来为现实服务,便是“时务”的责任,于是又有《时务通考》之类的丛书产生。以光绪二十三年出版的《时务通考》为例,该书正续编共有四十册之多,分别卅一卷,除科学技术部分外,加入“约章”、“律例”、“商务”、“教务”等内容,以备当时事务的需要,故以时务为名。
如果说鸦片战争只是骚动沿海地带的话,半个世纪后的甲午之败却是震撼了举国上下。岂但西洋船坚炮利,连全盘西化的东洋竟也能置我于死地,可见不但西学必须看重,即东学亦应讲究,于是“新学”一词又悄然出现。西学乃与中学相对立,泾渭分明;新学则和旧学相比照,内涵更广。只要不是词章考据之学,大体便入新学范围。所以凡是讨论富国强民之道,宣传改良变法途径,则不管是国人还是洋人(包括西洋和东洋)的著作,统统纳入新学。一九○三年出过一部《新学大丛书》,有一百二十卷之多,其中所收就尽为国人与日本人的作品。故该书例言云:“本编搜集中东名著,取其有关目前经国之旨者编辑成书”。内容则分为政法、理财、兵事、文学、哲学、格致、教育、商业、农学、工艺等十纲,比前之西学又有所扩充了。
从格致西学到时务新学,外来文化的传播在中国经历了颇长的时间。日本从开港到明治维新只花了十五年,且一举成功;而中国从鸦片战争至戊戌维新几近一甲子,仍不免于失败,国情确与日本不一样。中江兆民说过:我们日本民族是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没有哲学当然不大好,但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没有包袱,对于外来文化可以拿来就用,而老大中华,文化过于深厚,很难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外来新鲜事物总是有所疑惧,即使不疑不惧,也很难放下架子去学习夷狄之长技。因此晚清主张改革的人就演出了一曲双重奏:一是西学源于中国论,二是书中自有富强术。
首先,声光化电诸学虽说是西方传来,但究其源乃出自中国——清末不少著作都力图证明这一点,其中最有名的或许是张自牧的《瀛海论》,详细论证《亢仓子》乃电气之祖,机器兵法与管墨庄列诸子互相出入云云;或者说这些东西中国亦古已有之——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今天仍然时时看到周朝已有机器人和足球源于中国一类的文章),所以言西学当然应该以“格物”二字总其成。奇怪的是洋人倒不来争这个发明权,甚至还承认化学本自炼丹,报纸仿自即钞,印书乃冯道之遗意,考试则从岁科取士学来,煤气不过四川火井的翻新等等。就连丁韪良自序其《格物入门》也说:“尝读《大学》‘致知在格物’,不禁叹圣人言近旨远。……今诸国相师而学,孜孜惟恐不及,新法迭兴,乍见者震而惊之,不知中国圣贤早为指明此理也。”中外所见略同,在西人恐怕是为了传播的便利,在本邦则是为了面子。中国人怎能见利志义,丢掉面子去拾洋人的唾余?既然西学源于中国,心理上这一关就过去了。当然并非言西学源于中国者,皆愿西学传播于中国,而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已。但几乎所有的西学类书籍的序言中都要提到西学源于中国,却对这些书的广为流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人向来最是迷信书的实用价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文盲老妇也能朗朗上口的箴言。既然书中什么都有,还能没有富强术吗?因此王韬为《西学大成》作序说:“西学至今日亦盛矣哉!……自象纬、舆图、历算、测量、光学、化学、电学、医学、兵法、矿务、制器、炼金,类皆有用之学,有神于人、有益于世、富国强兵即基于此学者。”李鸿章为英人艾约瑟《西学启蒙》作序也说:“泰西之学,格致为先,自昔已然,今为尤盛,学校相望,贤才辈出,上有显爵,下有世业,故能人人竞于有用,以臻于富强。”因为对西学有这样的理解,在晚清遂有许多仁人志士,幻想从书中去寻觅富国强兵之道。甚至于有一套很有影响的西学丛书就直名为《富强丛书》,张之洞在该书的序中希望读者能通过此书,窥西学之奥秘,撷西学之精华,“始以彼之利用供我之所求,驯以我之会通夺彼之所恃,行见中国之富强且驾西国而上也。”
有了这两个信念,难怪在时文制艺——只要科举制度不废,这种书永远行时——之外,格致西学时务新学一类书常盛不衰。但是希冀国富民强的良好的愿望到底变成了通向地狱的铺路石。就在《富强丛书》出版的第二年,熟谙富强术的一批先知先觉,发动了一场旨在富国强民的维新运动。可惜皇帝乃是孱头,维新不过百日,主事者死的死逃的逃,一切烟消云散。政权比富强更加重要,祖宗制度岂可随便更改?于是继续落后下去,不断挨打下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接踵而至。等到最高统治者悟到不富强也会完蛋时,又开西学之禁,重提变法之议,甚至于筹备立宪,改行新政,比戊戌维新还做得彻底,然而一切为时已晚,病入膏肓的人什么药方都是枉然,只有入土为安才能了事。大清王朝终于覆灭,正应了福泽谕吉的一句话:“如果满清政府依然如故的话,那么所谓把中国导向文明开化的地步实是一场空话。”
维新的成功要有三个条件:启蒙者的鼓吹,当权派的支持与实行家的努力。日本三条具备,而中国只得其一,结果自然不同。日本开港比中国晚,接受西学比中国迟。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衰志略》在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是格致西学诸书也在明治维新后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日本的成功并非因为人人都熟读了书中的富强术,恰恰相反,福泽谕吉在晚年很深刻地说:日本“从事维新的有志之辈,断事大胆活泼,但相对之下,知识非常浅薄。……他们以一片武士道精神而重报国大义。凡事一听说是国家的利益,他们就会自动去做,而不顾其他……说句不好听的话,日本的文明乃是士人的无知所赐。”书中的确有富强术,但仅仅是“术”而已,即使此术能点石成金,也还需要那一“点”。所以戊戌维新并非失败于启蒙不足,而在于当权者的扼杀和缺少“无知”的实行家。
尽管如此,从鸦片战争以来的整个启蒙过程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西学书籍的翻译、编辑和出版正好描绘出了这一过程的轨迹,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应该将晚清以来的此类书目作一番清理,——由于后世无人看得起这样的书,公私收藏都已不多,而且图书馆因其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分类也很混乱——进一步,如果财力允许,更可把这些书的序跋甚至目录汇为一集,作为研究的基础。这样我们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些书能在日本起作用,而在中国不能。“如果我们不去认识历史,历史就有可能重演。”好像谁说过这么一句话。
书中自有富强术?
《山海经》与现代科学
“拯救是我个人的展现”
从十本书看美国人的精神世界
纳博科夫如是说
婚外性关系应当区别对待
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
全集故事多
知识的分类
城与人——关于北京城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