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书林杂俎
作者
张中行
期数
1992年12期
一 丁宁词
读丁宁作的词,有些感触,老习惯,憋不住话,想说几句。排在最前面的感触是自己的孤陋寡闻。施蛰存先生一九七五年得读了宁词一九五七年油印本的《还轩词存》三卷,曾有跋语,说:“维扬有女词人丁怀枫,余未尝闻其名。周子美为师范大学同事,其为丁君油印词稿,余亦竟未知。”我呢,是直到不久前,看到谷林先生《“低回忍说识君迟”》一文(刊《读书》一九九二年五月号),才闻其名,才急于想找来词集看看。大家都知道,近些年,印自己的书难,买自己想读的书更难。于是乞诸其邻,问宋远女士。不久送来,是谷林先生的手抄本。原本是史树青先生所存一九八一年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为纪念丁宁(一九八○年九月逝世)而编的油印本,名《还轩词》,四卷,有拾遗、序、跋等。看谷林先生文,知道《还轩词》还有一九八五年安徽文艺出版社的铅印本,于是贪能生勤,立即写信给合肥的友人,说明要到出版社去找。结果是出版社也没有。只好退一步,放弃“有”的奢望,安于“读”。读后,正如许多读过的人,包括夏承焘、龙榆生等词学大家一样,觉得好。关于好,直到谷林先生,已经说了不少,我还想说,理由之一,记不清是什么高人发的高论,曰真理不怕重复;理由之二,十个手指不一样齐,也许还会有些微新意。
说,依通例,评论之前,要先说说人和书。这,为了读者免于另翻书,先找谷林先生文之烦,想简要地抄人家几句。丁宁,姓丁,名宁,字怀枫,女,一九○二年生于镇江,后移居扬州。庶出,生母及父都早亡,依嫡母生活。十六岁出嫁,生一女,四岁病殁。其后即离婚,仍与嫡母共同生活,不再嫁。一九三八年嫡母去世,此后即孤身度日。解放前在南京几处图书馆任管理古籍工作。解放后在安徽省图书馆工作,仍管古籍,直到去世,卒年七十八岁。所著书名《还轩词》,四卷,卷一为《昙影集》,收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三年所作;卷二为《丁宁集》,收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八年所作;卷三为《怀枫集》(谷文误怀为还),收一九三九年至一九五二年所作;卷四为《一厂(ān,非工厂的厂)集》,收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八○年所作;量不算多,总共才二○四首。拾遗收词九首,诗十首,还有一副怀念母亲的联语。
以下写读后所感。想由浅入深,先说其一,是功力深厚。由所作的意境和辞藻看,三十岁前后,她已经能够深入宋人以及五代的堂奥。这评论是由感觉来,找感觉以外的证据不容易。勉强找,似乎可以到有迹象可寻的地方试试,这就是学什么像什么。卷二有《鹊踏枝》八首,注明“用阳春均(韵)”,想来也是学冯延已,其第一首是:
断雁零鸿凝望久,待得来时,消息仍如旧。常日闲愁浓似酒,吟魂悄共梅花瘦。 心事正同堤上柳,剪尽还生,新恨年年有。独倚危阑风满袖,朦胧淡月黄昏后。
这就确是五代气味。再如《莺啼序》,是字数最多的词调,吴文英喜欢填的,有一首想来是学吴文英,开头部分词句是:
疏更暗催滟蜡,颭轻虹万转。绛心苦,微雨浮烟,似说身世如茧。峭寒重,繁声渐息,前尘冉冉。春云乱,趁低迷摇荡沉宵,倦怀重唤。……
这就换为南宋气味。笔下风格多样,自然只能由深入各家的堂室来。
再说其二,是深入各家之后,能够融会贯通,生成自己的。这自己的,我看,是离北宋(或兼五代)近,离南宋(主要指吴文英一流的风格)远。举短调长调各一首为例:
十载湖山梦不温,溪光塔影酿愁痕。数声渔笛认前村。芳草绿迷当日路,桃花红似昔年春。天涯谁念未归人?
(卷四《浣溪沙》)
淡月窥云,昏烟阁水,夜深清露初零。络纬惊秋,凄吟直到三更。无端唤醒机窗梦,渺瀛涯莫问归程。最销魂,万缕千丝,锦字难凭。 便教幽意从头数,问迷金醉粉,能几人听?为汝低回,有声争似无声。青芜未必埋愁地,胜筠笼绮户长扃。许知音,风露深宵,萤火星星。(卷三《庆春泽慢》戊子孟秋乌龙潭步月闻络纬感赋)
一看或一念就知道,这不是南宋风格,因为可以用耳欣赏;像吴文英那种“七宝楼台,拆碎下来,不成片段”的,是只能用目,还要加上查辞书,才能推测个大概的。可是由不少文人看,南宋词风有个大优点,是晦而曲,文气重,可以显示作者有不同凡俗的高雅。也就因此,有清一代,除极少数人,如纳兰成德以外,几乎都是走浙派的路子,拿起笔就掉书袋,剪红刻翠。丁宁词没有走这条路,譬如与王鹏运、郑文焯等相比,像是出语平易,至少我以为,这正是她的值得赞许之处。
再说个其三,如何表达终归是次一等的事,大事是表达什么。通读丁宁词,会有个突出的感觉,是感情真挚,几乎所有的篇什都是用词人之语,写得一字一泪。也举短调长调各一首为例:
薄幻轻尘不暂留,那堪重过旧西州。愁怀阅日长于岁,老境逢春淡似秋。 拼一醉,解千忧,烽烟满目怕登楼。分明已是无家客,偏向人前说去休。(卷三《鹧鸪天》)
霜意催砧,萸香恋袂,倦吟人在沧洲。梦冷东篱,那堪重省清游。近来身似庭前树,感西风一例惊秋。听沉浮,不说飘零,只算淹留。 明年此日知何处,问夕阳无语,衰柳含愁。匝地风波,几番误了扁舟。莼丝已共江烽(枫?)老,甚人前犹道归休。恨悠悠,手把黄花,独上层楼。(卷三《高阳台》九日感赋)
这正如她在《还轩词存》的序中所说:“第以一生遭遇之酷,凡平日不愿言不忍言者,均寄之于词。纸上呻吟,即当时血泪。”是血泪,不同于浙派词之绣花,所以有强大的感人力量。也就是此其所以为好,为许多读到的人所称道的来由。但是也有说美中不足的,见书前郭沫若一九六三年致作者的信,其中有这样的话:“微嫌囿于个人身世之感,未能自广。……以人民的愿望为愿望,以时代的感情为感情,脱却个人哀怨,开拓万古心胸。”这是说,感情有高下,只是个人哀怨的感情并不高,变为纸上的词的价值也就须打折扣了。是这样吗?
我不同意这样的意见。因为这是由投合时风来,即使完全发自本心,问题也不少。即由时风说下去。时风之前的史并不是这样的,以辛弃疾为例,他既写“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乎”,也写“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读的人,以及评论,并没有分高下。对人也是这样,读“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觉得这是陶渊明,好样的;,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觉得这也是陶渊明,仍旧是好样的。这样兼容并包,我的体会,是承认人有“宁曳尾于涂(途)中”的自由。所以就是传说的巢父、许由之流,也可以与契、稷同等,长期传为美谈。以这种不入时的旧眼光为衡量的标准,一个人,笔下既有国家安危、民生疾苦,又有个人哀怨,我们应该说都好;一个人,只写个人哀怨而不及国计民生,我们应该说同样好。时风不是这样,而是希望,甚至要求,人应该总是猛志常在,而不要采菊兼见南山。这样有取舍,自然也可以找到学理或学派的理由,国产的是知其不可而为,进口的是边沁主义。但是理,主义,都是抽象的,化为具体,问题就来了。即以“时代的感情”而论,也是抽象的,化为具体,以杜甫为例,过渡到纸面,可以成为“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在上者欢迎,没问题;成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上者也欢迎吗?不欢迎,其后就可能随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因这类的事也可以见理,是:抒发时代感情,路有两条:一条是说顺耳的,另一条是说逆耳的;顺耳的未必能顺心,逆耳的未必能保身。也就是为了能保身(或兼利禄),有的识时务的俊杰就顺应时风,比如张二与李四都在上,同床异梦,今天张三落井,就填一首《水调歌头》,大骂张三一场,明天李四落井,就又填一首《水调歌头》,大骂李四一场。如果这就是所谓“人民的愿望”,“时代的感情”,我想,那就还是走丁宁的路,多写些“灵湘清怨飘蓬感,销尽心魂只自知”之类的词句,以抒发个人的哀怨吧。
二 卑之无甚高论
题目中的“高论”,有客气义,如说“听到您的高论,我茅塞顿开”就是。前面加“卑之无甚”,通常指力求深远,未必可行的意见;其反面的“卑”,指常识的也就容易付诸实行的意见。未必可行,有可能不违理,所以这通常义的高论是中性的,即对错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本篇所谓高论不然,是指远离常识、不管逻辑的一些大话甚至胡思乱想,其价值,至少我以为,已经由中性移到荒唐的一端。说这样不礼貌的话,是因为近一个时期,看一些报刊,看一些述学的来信,碰巧,其中竟有不少这类的高论,使我禁不住想说几句。说,不能躲开事出有因,就是说,要先照抄这些高论,以便奇文共欣赏,并据之立论。可是这有困难,因为世故不允许。不照抄呢,空口说白话也不成。万不得已,只好比照猫,画个虎。附带说一下,虎虽然是我所画,却有猫作模特,并非向壁虚造。以下先画虎,用掘井渐深法,说三种。
其一可以称为大,如说,各朝代,人的精神生活的特点不同,唐朝是浪漫主义,经过五代丧乱,到宋朝变为写实主义。
其二可以称为深,如说,前四史的写法不同,成就也就各异,《史记》是诗,《汉书》是散文,《后汉书》是小说,《三国志》是戏剧。
其三可以称为曲,如说,《红楼梦》的中心人物是林黛玉,她是绛珠仙草下凡,所以《红楼梦》的主旨应该在绛珠两个字上参详。绛,半边是丝,丝谐音思。珠,拆开,显然是成则为王的朱,指明朝无疑。这样,绎珠就是思明,思明当然就反满,所以《红楼梦》是进步的,于反封建之外,还有反异族统治的深意。
高论三种,本诸人各有见的常例,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赞许甚至钦仰的人大概不会很少。原因是,有些人不甘于脚踏实地,平淡无奇;而看到这样的高论,就不加思索,叹为发前人未发之秘,能够见人之所未见。
见人之所未见,其优点是奇,或者还要加上深。但也不是没有缺点。先说个疏远的,是,就具体的见(如由绛珠悟出反满)说是新的,就通用的方法说则是老掉牙的,或说祖传的,其特点是思路跑野马,有所遇就乱联系。如看见老朽拄杖而行(两腿加一杖成为三竖)就想到乾卦,看到烙饼(圆形)就想到太极图,然后就“大哉乾元,乃统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乱说一通。乱说,兼乱想,来源主要是想一鸣惊人而又无知,最典型的例是不知道胎儿的雌雄由染色体决定而仍大谈其乾道生男,坤道生女。
缺点还有亲近的,也就更严重,是用逻辑规律一碰就粉碎。以《史记》为例,思路跑野马,所遇会无限,以性之所近为限,形而上,说它是天道,是人伦,等等,形而下,说它是居室,是舟车,等等,请问发高论的人,你有什么理由能证明某种论断是错的?同样,用乱想乱联系法,由绛珠而推求其所隐,一百人大概就会得一百种,也请问发高论的人,你怎么能证明某种论断不是作者原意?但逻辑规律却能证明: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对的可能只有一种,错的可能则是全数。
缺点还可以更进一步说,如上面举例的高论,是对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原因是把两种无关的扯到一起,尽力比附,也只能找到一两缕蛛丝,而决不能全面。而可信的知识,是必须检点全面,找不出破绽的。
缺点,如果容许再进一步,那就还可以加上,个别的,主要还不是胡想,而是渴想一跃而高居人上,就不惜大言,欺人欺己。有意,成为欺,不好;无意,走古人迷《易经》迷谶纬的老路,也不好。想变不好为好,专就率尔操觚一事说,还是甘居中游,卑之无甚高论为是。
三 残书的首册
文是有范围有条理的思路的爬上纸面。思路更常常是既无范围又无条理,尤其是卧床休息,不能入睡,面对天花板之时,所谓浮想联翩,连自己也莫明其妙是也。我有时想,这样的思路是不是也可以爬上纸面,化为文?一时大胆,想学胡博士的写白话诗,尝试一下。
当然要抓思路的头,是“分合”。何以会想到这个,不知道。也应该这样,不然就成为有范围有条理,要另案处理了。由分合立刻就想到《三国演义》,开卷第一回有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势即所谓国事,守“莫谈国事”之训,以躲开,只谈小事的分合为是。分合,适用于各种事物,想是也来于“天命之谓性”吧,我们总是无理由无条件地觉得合比分好。所谓哲学家就不然,偏偏在一般人想不到问理由的地方追问理由。记得西方某哲学家就问过,答案是分能使人有死亡的预感。也许太严重了吧?哲学家都是疯子或半疯,应该少理他们。那就还是接受常识,无条件地承认合比分好。再学一次胡博士,知难,行亦不易,既知矣,就应该努力行,即求变分为合。
躲开大事,变分为合,最动人的,或说最使人艳羡的,是破镜重圆的故事。故事见唐孟棨《本事诗》,连作者也重视,列在第一则。使人艳羡,因为主角是女的,出身公主,而且“才色冠绝”。南朝末年战乱,与丈夫徐德言失散,入隋朝大官僚杨素家,受宠爱。借各持半镜之助,又通了消息。杨素表现不坏,奉还了,还送了厚礼。送别宴上这位陈氏佳人作诗,有“笑啼俱不敢”之句,但终归还是伴随旧人回江南,不啼而笑去了。请看,试想,合之为德真是大矣哉。
这颜如玉是书中的,古训有云,“君子思不出其位”,还是本分些,少想佳人,多在书上兜兜圈子为是。书之由分而合,还存于我记忆中的,以那么一件巧遇的事为最有意思。忘记是什么笔记上看到的,清朝某高官喜藏书,买到宋版什么书,缺第一册,美中不足,视为大憾事。一次带着随从外出,路过某村镇,在一个小饭铺里吃午饭。饭铺兼卖面粉,有人买面粉,他看见包装纸像旧书的一页。要过来看,正是他缺的那本书的第一页。赶紧问那本书,拿来,完完整整,所缺就是刚撕掉的那一页。这由分而合的故事,如果竟至不假,那就简直可以写入《聊斋志异》了,因为只有写入这类书,才可以说有上天呵护或观世音菩萨保佑。
天道远,人道迩,眼见为实,这样的巧遇,纵使非绝对不可能,也必是微乎其微。有己身的经历为证。是几十年前了,我买到过两种大部头书的首册;买,主要不是因为有用,而是因为看着失散心疼,希望万一也能巧遇,还可以取得分久必合的安慰。一种是日本印《大正新修大藏经》的第一部分,阿含部,线装两函。所谓合,不是求在我的蜗庐里合,因为我既无地方,又无多大需要。正面说,是某人或某图书馆有此书而缺此部分,我愿意奉送。我不想登广告,于是等。若干年过去,文化大革命来了,书会带来各种麻烦,只好扔掉了事。
另一种是曹寅原刻《全唐诗》的第一册,粉纸,青色绢皮,黄色绢签,丝绒订,签上部印“全唐诗”,下部印“第一函第一册”(案为十二函,一百二十册)。内收康熙四十六年御制序文、凡例、进书表及目录十二卷。这一册,我也不想在我的蜗庐里变分为合,因为以我的条件,还不宜于买大部头书,存大部头书。这是说,我也准备奉送。但语云,宝剑赠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接受者须是有此书,恰好缺这一册的。还要加说一句,这册书虽也经过文化大革命,却因为体积小,兼之曹寅借曹雪芹之光,香而不臭,竟存活下来。到此,可以斩断思路,歇歇了。如何结尾呢?似乎可以学市声,以笔代吆喝,说:寒斋还存残书一册,有缘者快来,以期变分为合,皆大欢喜。
书林杂俎
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努力探索中国国情
为“社会学的”评论一辩
《中国五大连池火山》
亚洲论述与我们的两难之境
读《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
“欲上青天揽日月”
数字
打开门窗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