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到民间去
作者
林林
期数
1980年06期
我爱读点文学,也爱读点诗歌。爱那种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结合得精炼的诗歌。对我来说,读日本的诗歌,要了解它的精神,颇不容易;把它翻译成中文诗,那就更难。
石川啄木的诗歌很多,但我最爱其中的一首,就是《无结果的议论之后》,在三十年代初期读到它,觉得非常之好,至今还不会忘记。当时觉得,他批评了一般知识分子的弱点,只夸夸其谈,不勇于革命的实践,这首诗,要我们警惕不要做社会主义空谈家,号召我们到民众中间去,才能了解人民的生活和愿望。也许因为特别爱这首诗的缘故,不知怎么,我竟冒昧产生一种想法,以为一个诗人或一个作家,如果有一首好诗或一篇好作品,能够使大家感动流传下来的,那也就算是不朽的诗人或作家了。
当时上海有个有名的文学杂志,名叫《文学》。本着提倡新诗的好意,出版了一期厚厚的《新诗专号》,有人把石川啄木的《无结果的议论之后》这首名诗也翻译印出来了。当然吸引着我去读它,可是读了之后,觉得糟糕,主要的意思完全相反了。画龙点睛的最后二句:“但是没有人握着拳头敲桌子,喊说‘到民间去!’”,这个译者,随便译做“一位同志用拳头敲着桌面,心里在叫道:‘到民众队中去!’”其次又把“无结果的议论”译做“辽长的激论”,这也不恰当。那时虽然我的日文水平不高,也就试译出来,在别的报刊发表,并写了对前译诗更正的小序。这首中文译诗,现加以校对,抄录如下,以供一读罢。
无结果的议论之后
我们且读书且议论,
我们的眼睛闪着光芒,
不亚于五十年前的俄国青年,
我们议论应该做什么事。
但是没有一个人握着拳头敲桌子,
喊说“到民间去!”
我们知道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也知道民众追求的是什么,
而且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事,
实在比五十年前俄国青年还知道得多。
但是没有一个人握着拳头敲桌子,
喊说“到民间去!”
聚集在这里的都是青年,
常在世间创造出新事物的青年,
我们知道老人将快死去,我们终会胜利,
瞧啊,我们眼睛的光芒,议论的激烈。
但是没有一个人握着拳头敲桌子,
喊说“到民间去!”
哦,蜡烛已经换了三次,
饮料的杯浮着小飞虫的尸体,
女青年的热心虽然没有变,
她的眼里显出无结果的议论后的疲倦。
但是没有一个人握着拳头敲桌子,
喊说“到民间去!”
解放后不久,有朋友凑巧弄到石川啄木的《评论感想集》送给了我,那是由作者亲友土歧善麿监修的改造文库的书。我很喜欢能得这部好书,就翻阅它的目录,也看它的文章。看来啄木的汉文也很不错,又感到他还是个优秀的评论家、诗论家,有超越当代人的见解,特别是那一篇《可以吃的诗》,标题有趣,观点新颖。他说认为诗是一切艺术中最纯粹的,那只是指艺术性质而言,以诗为尊贵的东西,那是一种偶像崇拜。关于诗的精神、语言和诗人的修养,有不少精辟的主张。指出:“新诗的精神,也就是时代的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这么做。”又说“我们所要求的诗,必须是生活在现在的日本,使用现在的日本语,了解现在的日本情况的日本人所作的诗。”而且要求诗人不要自认是诗人,要认为是人,要具有凡是普通人所有的一切东西那样的人。并且提出不要忘记改造自己和关注社会生活这些重要的事情,等等。这种思想和观点,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的。对于我们中国现代的诗人,不是还值得再参考吗?应当让我们的诗,象粮食一样,给读者吃了,能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
过去也曾读过石川啄木早期诗集《一把沙》和《可悲的玩具》,(后者是土歧善麿在啄木死后,根据啄木的文章的句子而定的书名,又拿给出版社付印的。)是当时有名的两本诗集,虽然我未能很好的理解,总觉得那短短的三行,就描出真实的生活形象和自己内心的哀愁,也以为是反映了人民苦痛的挣扎和时代窒息的呼声。日本卓越的经济学家河上肇写《贫乏物语》,说明社会贫穷问题时,也引用石川啄木的诗句:
不管怎么劳动、劳动,
生活还是不宽裕,
定睛看着自己的双手。
一九一○年秋,日本“大逆事件”(幸德秋水等被捕,翌年春处死)后,在这恐怖时代里,却使苦吟着寂寞、悲哀和死的石川啄木向前发展了,象地下火喷发了,他充满愤懑和复仇的激情。诗歌再也不是“可悲的玩具”,而是战斗的刀剑,开拓了日本新诗的境界。从他《时代闭塞的现状》的论文,可以看到他号召青年,认识社会问题的所在,起来冲破时代闭塞的现状,他站在民众里面,他自认为是社会主义者,不犹豫了。
这位天才的诗人,由于有革命思想,旧势力就排挤、打击了他,使他颠沛流离。在贫病交迫中,要活下去是很困难的,真是令人痛惜,仅仅二十六岁就逝世了(1886—1912年)。解放后的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歌集、小说集,他的书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稍可告慰这位先烈的罢。
一九七九年七月
到民间去
吃喝妙词
“不发表就发霉”
我的“仓库”
什么是“形式主义文学批评”?
《天平之甍》重译记
《报春花》是一个突破
那一代的风流
青春作伴好还乡
沉迷鲁迅、尼采二十年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