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耽迷于“东方既白”
栏目品书录
作者南翔
期数1995年02期
  可以把《东方既白》看成是作者对自己告别北方、南下深圳的一个总结。洋洋数十万言的著述,在鲜明地烙下他的记者出身的印痕的同时,又多方面地展现出他的艺术品味和艺术识见。他说这本书是他多年浸润艺术的结果,勾陈履新,逡巡留连,乐而忘返。此前他虽然也有数本书付诸坊间,然而对这本谈艺录作者情有独钟。我想,这不仅因为不少艺术名擘都曾为此书的出版挥毫助兴,比如已故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题写了书名并加了一段发乎肺腑的跋语;年逾九秩的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抱病为本书题辞“华夏雅韵”……更因为作者在走过一段不算短也颇不平坦的人生之旅以后,几分成熟而又几分欣然地发现:该舍弃点什么,才能留下点什么。
  具象还是抽象,写实还是超现实,历来是诸派艺术纷争不休的问题。结果往往是,要么比照相更直观更纤毫毕现地“记实”,要么比痴人说梦胡涂乱抹更随心所欲更令人不知所“云”。走极端的结果,往往是吓跑观众抠倒读者的胃口。王朝闻有本美学著作,书名就叫《不到顶点》,这其实是对中国或曰东方艺术的画龙点睛。具体到齐白石,则概括为: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为媚俗,不似则为欺世。此言,可谓深中肯綮。
  西方艺术家,在艺术之旅的探险中,当然有许多启悟后人的经验,但恣意而无节制、争相以“新”“异”相标识,也的确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个中最甚者,莫过于把艺术之车推到了几乎是永劫回归的泥淖——把艺术变成吃饭便溺一样的人皆可为,变成非艺术。西方有识者的矫弊举措,便是扬起“接受美学”和“信息论美学”的大纛。接受美学强调对接受者亦即观众的尊重;信息论美学则语重心长地告诫艺术家们:你们最后的成功,在于找到守成和创新的最佳交点。
  《东方既白》的作者对如上问题,也是推崇折中或中庸的,他请出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来助阵。赫伯特先生说:“很有必要在抽象和现实两条艺术道路之间往来游离,自由选择”,因为“以现实主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可增添你对生活、人类和地球的爱;以抽象主义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会使你的个性获得解放,知觉变得敏锐。”侯军套用如上“西方观念”,观照中国画的史迹履痕,惊服中国画家从来就是在抽象和现实两条道路之间“往来游离”的,他们从来没有出现过忽儿极端抽象、忽而极端具象的偏颇。
  作者说,大约是在一九八七年,他在他所主持的部门里首倡“学者型记者”,但大旗举处,应者寥寥。“当时就有些朋友笑我迂阔,现在想来也真是不合时宜”。但他,是坚持了这“不合时宜”的,诚如我近日在《散文海外版》读到他的一篇《感受孤独》那样,他是用孤独去替代了娱乐替代了交际,同时也换得了读书和思考所必不可少的那一份静谧。在车马聒耳且诱惑如林的城市,且从事着难避热闹的记者职业,安于静而笃于守,殊不易。这也是我读《东方既白》时,每每疑惑地去翻篇末的原因,我疑惑以新闻为矢的的报纸,怎么会刊载出文化味如许浓郁的文章——但一篇篇又确实集自《天津日报》、《今晚报》等等。
  光是一辑“茶诗风韵”,作者就文史兼备,中外兼收,比赋联袂而至,兴发乎中而寄慨尤深。一篇《苏东坡的“茶癖”》,更把苏大学士“沛乎天地之间的高风亮节”与东方茶文化紧密勾连。为人作文,首尾一也,这是东方艺术的别致处,这也是《东方既白》作者的醉心处。
  (《东方既白》,侯军著,天津杨柳青书画社一九九三年六月版,12.8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