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Subject(Object)(主体[客体])
栏目
语词梳理
作者
曹卫东
期数
1995年04期
“subject”(主体)源于拉丁语“subjicere”及“subjectum”。它同“object”(客体)就象一根绳子上的两个蚂蚱,始终谁也离不开谁,但也不可能完全同一起来。有关它们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构成了整部西方哲学史的主旋律。但从宽泛意义上讲,“subject”一般见于三大领域,即哲学(“主体”/“客体”、“主体性”/“客体性”)、语言学(逻辑学)(“主语”/“宾语”)和心理学(“主观”/“客观”)。
我们说“subject”是个key word,主要把它当作哲学概念,取中文“主体”一词。但要注意一下“主体”与“主体性”(subjectivity)之间的差别,不可全然等同。因为,“主体”的内涵显然比“主体性”要大得多。“主体性”是现代哲学的概念,而“主体”早在古希腊时期即已出现。
最早把“subject”(“主体”)当作一个概念使用,是亚里士多德。按照他的理解,即“是这样的事物,其它一切事物皆为一云谓,而它自己则不为其它事物的云谓”。 因此亚氏的“subject”实际上具有本体论(“主体”)和逻辑学(“主语”)双重规定。
“subject”作为哲学概念进入现代哲学话语,公认始于笛卡尔。笛卡尔尽管从未使用“主体”一词来表示人的精神,但他提出了思维实体/广延实体两大对立的存在范畴和“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建构了“主体”/“客体”的认识论模式,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对“主体”的现代性转化。
围绕着主一客体的认识模式,形成了有关“主体”的两大派别,一是以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他们把认识过程还原成被动的接受过程,把“主体”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和历史的个体存在物。再就是以贝克莱为代表的唯我论,强调“主体”同世界之间的绝对对峙,突出意识和表现的优先地位,认为存在即是被感知。
康德提出一种二元论的主体观,即经验主体和先验主体,并把“主体”归结为“主体性”,建立了“主体性哲学”,完成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
费希特把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主体观推向前进,认为自我不是作为存在,而是作为活动进行思维。自我把自己的活动部分地让渡出去时就必然要求在其自身之外有一个接受其活动的受者,即自我的客体。这个客体并不是主体之所以受动的实在根据,只是被想象为自我受规定的实在根据。因此,“客体”(即非我/世界)作为实在根据,乃是“主体”(即自我)想象的结果。不过费希特强调指出,“主体”的存在离不开“客体”,只有依赖“客体”,“主体”才能达到自我意识。
费希特把主客体拉到了一起,黑格尔则解决了它们之间的中介问题,即辩证法。具体表现为三大步骤:首先建立起由感观确定性向绝对知识过渡的意识,再实现实体向“主体”的转移,最后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立起辩证的关系。因此,黑格尔事实上是把“主体性”与意识等同了起来,这又是现代哲学的一大典型作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段话颇能说明“主体”/“客体”的本质特征。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归结为一点,就是要求必须从“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上来考察“主体”。
为此,马克思把他的主体性模式建立在人的具体活动,即实践之上。在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既对立又统一。从认识论层面看,“主体”就是作为历史和社会本质的人,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因此,“主体”在本质上并非个体内在的抽象属性,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客体”也不是非历史的自然物,而是被人的社会性活动改变了的世界的一个部分。
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性,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克服传统的“主体性”,建立新型的“主体性”提供了指南。批判“主体性”,探讨“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成了二十世纪哲学的核心话语。具体循着两条发展路线,一是现象学,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胡塞尔哲学是现代主体性哲学的顶峰,也是主体间性哲学的开端。他曾明确表示,先验现象最终是“渴望发现一种绝对的主体间性,即在作为人类的世界(生活世界)中客观化了的主体间性”,并赋予“主体间性”从主体间性的独特角度去构造客观世界的特权。
海德格尔批判“主体性”不遗余力。他着重研究“此在”,强调关心和共在是在世存在的内在属性。因此,一般认为他的共在理论是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一种存在主义运用。
萨特的“主体间性”是个大杂烩,它揉合了胡塞尔、海德格尔、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核心观念是否定他性,所谓“他人就是地狱”。因此,他把人的遭遇定义为相互否定,即一种双重的内在否定。由于这种相互否定,主体间性中冲突首当其冲:“在人们没有通过我而成为我和他们自己的客体时,在我的存在还没有成为他们的客体时,以及在我的主体性还没有通过他们而获得其作为我的人的客体性之总体化的客观实在性时,(主体间性)要在他们之中存在是不可能的。”
德里达替“主体间性”增加了语言的尺度。他也反对“主体间性”中的绝对他性,认为只要人们把主体间性视为一种我—他关系,这种把他人作为一个绝对陌生者或他我来对待的作法就会剥夺他人作为一个自我的平等性,使“主体间性”退变为“主—客体”关系。他写道:“作为他我的他人,意味着作为另一个无法还原为我的自我的他人,很清楚,这是因为他自己是一个自我,或者说他具有一种自我的形式。他人的自我性质使他可以用和说我自己相同的方式来说‘我’,而这一点正是他为什么是他人的原因所在,也是他为什么不是一块石头或者不是我的具体经济环境中的一种不能言语的实体之缘由所在”。
现象学详尽地阐发“主体间性”,但终究未能克服“自我同一性”问题。阿多诺通过批判一种构成性主体性的概念,完成了这一任务。《否定辩证法》开宗明义:“自作者确信自己的理论意图以来,他就一直把基于自己的权限来消除一种构成性主体性的欺骗作为他自己的任务。”所谓“构成性主体性”,是指“主体性‘是’或‘存在’于某种方式、包括已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客观因素,而主体性则通过其绝对地位或纯粹性地位,假装来寻找或构成这种客观因素。”
阿多诺所给出的克服“同一性主体性”的良方是“否定性”、“非同一性”。这就要求主体放弃其占有性或支配性的绝对地位,“毫不夸张地将自身沉没在异质性中,并不把思想还原为那些预先构造的范畴”。
阿多诺的非同一性观念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主体间性”或“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阿多诺认为,传统的“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都盲目地执着于意识形态,贬低“非我”或“他者”,以及一般类似于自然的一般事物,以达到吞没“他者”,维持“自我”的目的。
而“非同一性”支配下的“主体间性”绝不只是一种自我包容的个体关系。换句话说,“主体”必须与“他者”相互作用,建立起相互可逆性的联系:“只有当主体也是一种非我时,自我才能与非我或他我联系起来,主体才能实施一种行动,包括一种思想行动。通过一种怀疑性的反思,思想宣告了它的超越非思想的至上性的终结,因为它本身一开始就已为他性所穿透”。
哈贝马斯是个调和能手。他把现象学和原著批判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应语言学转向的大潮,继续沿着互动性的路数,建立起了一种以一般语用学为前提的主体间性模式,从而使主体间性理论转化为“交往行为理论”。因此,理解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关键,就在于把握住“交往”。换句话说,哈贝马斯要求“主体”与“他者”之间奉行一种“交往行为”,以实现相互之间的全面沟通。
Subject(Object)(主体[客体])
“海上苏武”叶名琛
最新版的牛津莎士比亚全集
一场寓言论战
《受活》 超现实写作的新尝试
整体观时代的到来
唐人和他的梦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普遍性
环境的起源
时间是多重的吗?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