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杨小楼·周志辅·昇平署档
作者邓云乡
期数1995年06期
  看中央电视台播放“名人谈京剧”节目,故宫博物院朱家溍老先生讲说杨小楼京剧艺术,我不禁想起了写《杨小楼评传》,现远在美国的周志辅先生。三年前远在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教授寄给我一个邮封,路上已经破损,打开一看,是一个红色笺纸盒子,中间贴着鹅黄色签子:“戏目牋·己邜春·几礼居制。”里面几个单页、扉页“纪念杨小楼供奉”几个字,被一个边框框着。里面三张杂色洋纸单片,印着杨小楼在第一舞台演戏的戏单。一是“连环套说山盗钩”,配角是王长林、黄润甫等人。压轴,大轴是王瑶卿“天河配”。二是“霸王别姬”,与梅兰芳挂并牌,戏在大轴。三是“宏碧缘”,与贾璧云挂并牌,也在压轴。盒子底部贴着版权牌子。上写:
  几礼居制戏目笺,全盒十页,定价美金△元。版权所有,不准翻印。一九三八年初版,一九七七年再版。初印者,周志辅,再印者,周肇良。发行所,周志良书画馆,西雅图市拉都纳路四零一四号。
  版权页上写的是十页,而我只收到三张,连扉页四张。而邮封又是破损的,看来是在邮递或检查过程中,不知被哪一位仁人君子顺手牵羊取出了,不过也还要感激他,因为好歹我还收到三张,如果一张也收不到,只寄个空盒子,甚或根本不送来,我也无可如何。不过遗失的那七张,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已故牟润孙教授《几礼居制戏目笺题记》中找到了,原来这十张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我收到的是第一张民四“连环套”、第六张民七“宏碧缘”,第七张民国十一年“霸王别姬”。被顺手牵羊拿走的是第二张民六杨小楼、梅兰芳、王凤卿三人挂并牌的“长坂坡、汉津口”,第三张民六杨小楼大轴的“蟠桃会”,第四张民六杨小楼大轴的“铁龙山”,第五张民七杨小楼大轴的“水帘洞”,第八张民国十八年杨小楼主角、侯喜瑞、赵艳华跨刀大轴戏的“山神庙”(以上均第一舞台,火灾后再未重建)。第九张、第十张,都是吉祥大戏院的。一是民国二十三年杨小楼、郝寿臣大轴戏“挂印封金、壩桥挑袍”,二是民国二十六年杨小楼、尚小云大轴“湘江会”。这十张信笺当年是为了纪念杨小楼逝世印刷的。杨氏卒于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十四日。初版的印成自在此后。不过当时琉璃厂南纸店印笺纸,由刻版到印制十分快,何况这种戏单都是大小字,不是绘画,刻版既易,印刷也不要套色,一种颜色,淡一些就可以了。因为印成笺纸,或卖或送人,都要准备人家再用来写字,所以底色要淡雅宜人。自然当年初版,纵然用彩色纸,也都是宣纸染后印的。一九七七年美国西雅图周肇良书画馆再版,自然再没有宣纸,而全是用淡黄、淡绿等较厚的印刷纸印的,虽没有宣纸印的高雅,但好在没有光,又是用姜黄色彩印的,看上去也还古色古香,十分典雅。周老先生寄给存仁教授两盒,存仁教授又从遥远的坎培拉分寄给我一盒,这点深厚挚着的情谊,都是基于对北京半个多世纪前传统文化气氛、高雅艺术的深切眷恋,虽远在万里之外西雅图、坎培拉,沉湎于旧梦的情愫,仍低回于第一舞台,吉祥戏院的管弦声中、锣鼓点上,不过寄到我这里时,却有两点十分遗憾。即第一是十张被人顺手牵羊拿走七张,第二是我不懂戏,我也没有看过杨小楼的戏,虽然有些辜负存仁教授远道寄赠“杨小楼供奉戏单”名笺的厚意,但这古色古香的“洋”笺,也深深感动了我,开启了我的记忆之窗。一是关于杨小楼的、二是关于周老先生的。
  杨小楼是京剧界、过去叫梨园行的老前辈,和谭鑫培、王瑶卿等位清末都应过宫廷的差事,进宫给西太后唱过戏,所以叫“供奉”。唱武生,武工、嗓子、扮相都好,也应猴戏、红生(揉红脸扮关公)及后来专由花脸唱的西楚霸王等等。这十张戏单中,他演“连环套”的黄天霸、“长坂坡”的赵云、“蟠桃会”孙悟空、“铁龙山”演某某、“水帘洞”孙悟空、“宏碧缘”骆宏雄、“霸王别姬”楚霸王、“山神庙”林冲、“挂印封金”关羽、“湘江会”演某某。可见戏路子是非常宽广的。不过十分抱歉,我一出都未看过,而且京戏知识贫乏,“铁龙山”、“湘江会”二出剧中人物是谁,我一时也说不出了。不过我对杨小楼的大名小时就是听惯的,在大学时听顾随先生讲词曲课程,每次上课总有三分之一时间讲京戏……
  听余叔岩唱腔,好像六月里吃冰镇沙瓤大西瓜那么爽气……
  杨小楼唱霸王别姬,那真是帝王气度:一到金少山,那就完全是山大王了,那里有半点儿帝王气呢……
  羡季先生这两段话,我不知听了多少遍。只是听先生讲时,杨供奉作古已七八年了。一九四九年秋我参加工作后,替公家买房,房牙子介绍去看西河沿杨小楼的房子,认识了他女婿刘砚芳,房子是西式的,有平台可以眺望。那天是八月下旬,和他女婿在平台上谈天,上身赤膊,而下身却穿条皮裤,这种怪装束,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关于杨小楼的直接知识,我则只有这点了。
  二是周志辅先生,名明泰,书斋名“几礼居”,安徽至德人。祖父周馥,官至两江总督,父周学熙,清末官至农工商部丞参,民国初年,两任财政部长,是办企业、理财的专家。其《自撰墓志铭》(见《周止庵先生别传》所收)云:“……子五,明泰、明焯、明夔、明思皆读书守家法,明谦早卒。”前年在扬州,和周绍良先生同住扬州饭店,我问他对志辅先生如何称呼?他说叫“二伯父”。就是早已去世的哲学家周叔伽氏和八十年代初去世的天津著名藏书家周叔闿氏。
  志辅先生正如其尊人止庵先生《自撰墓志铭》中所说:“读书守家法”,学问极好,淹通经史、著作丰富。早岁对《易经》、《三国志》等经、史都有深入研究,有专著出版。而且酷爱京剧,不止是像一般老式京剧爱好者那样,只是捧演员、学演唱、登台票戏等等,而是从学术观点出发,注意收集京剧资料,长期积累,保存了大量京剧史料。只最不起眼,过去被听众随手扔掉的戏单,他就从光绪七年的戏单收集起,直到民国三十六年,积累近万张。编为六大册。此外还有合肥方氏昆弋《伶官谱》、昆弋《身段谱甲、乙编》、《乐谱萃珍》、《乐谱选萃》、内廷剧目《江流记》、《进瓜记》、内廷昆弋剧目大书《昭代箫韶》、长春宫旧抄《排场提纲》、《长春宫外学戏目》、《内廷承应戏目》、《乾隆九年春台班戏目》、《昇平署脸谱》、《仿昇平署脸谱》等。这些纷繁的京剧史料,在周志辅先生离开大陆时,都送交顾廷龙先生主持的合众图书馆。据起潜丈前年告诉我,这些戏单资料等装了好几大箱,现在都在上海图书馆珍藏着。香港中文大学已故牟润孙教授十五年前曾写有《一批被遗忘的珍贵中国戏曲史料——<几礼居藏戏曲文献目录>读后记》一文(刊于《明报月刊》,后收入《海遗杂著》一书中),对志辅先生这批京剧史料,作了详细的介绍。只是文中说“顾起潜(燕大同学,颉刚先生族侄)”一句,则正好说反了。因为起潜丈是顾颉刚先生小叔叔,而颉刚先生正是起潜丈族侄。看颉刚先生《辛未访古日记》(收入《开明书店二十周年文集》一书)序言说的最清楚:“予既离北平,从叔起潜先生为之安顿书物……而以稿件之较整齐者存于天津中国银行书库。”便可知其叔侄关系,谁是叔叔,谁是侄儿了。
  再有牟文未提到三十年代已印刷出版的《几礼居戏曲丛书》,也是较遗憾的。因为在三十年代前期,周志辅先生已在北平出版了《几礼居戏曲丛书》,我收有丛书的第四种《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六卷并附录一大册。其它见书后所刊目录,尚有第一种《都门纪略中之戏曲史料》,一册,定价大洋五角。第二种《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料》,全书六册,定价大洋四元。(按此书定价,以黄金价格上涨四五十倍计算。约合现在百六十元至二百元。此书牟文中曾写到,但所说戏单年代不对,因此书出版目录刊在一九三三年丛书第四种的后面,排为第二种,不可能收有一九三六年的戏单。)第三种是《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一册,定价大洋一元。《几礼居戏曲丛书》已出版的,除此四种外,是否还有其它书,我不知道。
  我的这本《漫抄》,出版于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书签为胡适之先生所题,六卷合订线装一厚册,大本有光纸铅印,版式是老式的,有乌丝格,无标点,页十七行、行四十字,卷首有作者自序,有分卷目录。卷一为“岁时”,细目从“元旦”至“除夕”、“国服期内元旦”十六小标题,卷二“喜寿”,由“皇太后万寿”至“国服期内万寿”十四小标题。卷三“制度”,由“南府官职钱粮”至“演戏旨意”九个小标题。卷四“排场”,由“开场团场及轴子”至“内务府堂谕”二十五小标题。卷五“种类”,由“十番学”至“乐部”十六小标题,卷六“大型剧目”,由“劝善金科”至“锋剑春秋”十一小标题。另有附录四:“乐器摺一”、“乐器摺二”、“安设乐器次序单”、“存档释名及详目”。
  昇平署是清代后期宫廷伶官的常设机构,有如唐代的梨园。作者在序中说:
  去年冬余得尽观北平图书馆所收海盐朱氏旧藏清昇平署档案
  五百余册,其中有嘉庆年间南府之档案若干册,自道光七年,改南府为昇平署,历年档案除光绪三十四年几全散佚,其余鲜有阙者。探本溯源,对于清廷演剧之情状,可略得其梗概矣……
  序言后面详述自乾隆南巡,招江南伶工入京供奉内廷,曰民籍学生,直至嘉庆末年未曾改变,同时又有旗籍学生,均称之外学。而南府太监则称内学。其后四大徽班进京,皮黄大兴,咸丰帝后酷嗜俗乐,又挑选民籍学生进内演戏,直至同光之际,慈禧更嗜皮黄,内外学生,不敷应差,传外边戏班进内演戏。这样宫廷演戏,就出现了“本”(宫内太监)、“府”(昇平署学生)、“外”(外边戏班)鼎足而三的局面。至清末庚子以后,则外班有名角色,强半列名供奉,同于昇平署内、外学。无传外班之必要。慈禧晚年,日以声歌自娱,乃清代宫廷演戏极盛之时期。以及时间延长、清代宫廷自制诸大传奇,作者先于序中,陈述因果,作详尽之概述,不啻一篇清代宫廷戏剧简史。全书均于移录大量档案资料,分门别类完成之。实在是一部很详实的戏剧史书。
  本书内容详尽,文中未便多所引用,不妨举一两个例子,如前面说到的杨小楼。卷三光绪十四年档记十一月初七日“总管奏准补民籍随手二名、民籍教习二名,交进随手……教习生杨月楼、年四十岁、小生王桂花、年三十岁,此四名每月食银二两、白米十口、公费制钱一串。”按此杨月楼,就是杨小楼的父亲。后此十九年,光绪三十二年“恩赏日记档”记十月十五日云:“总管挑得民籍教习武生杨小楼、梆子笛傅振廷。”这样杨小楼也进宫当差,父子均可称为“供奉”了。
  书后列《清昇平署存档详目》:起自嘉庆十一年恩赏档一册,终至宣统十五年(按即民国十二年)恩赏日记档、银钱档各一册,共五百三十一册。原藏海盐朱氏,后均归北平图书馆。现在则都在北京图书馆珍藏了。妙在辛亥之后,博仪尚排了十几年宣统年号。现在读者,于此亦可见本世纪初期,也就是民国初年,对清代亡国之君,多么宽容。也许感到奇怪,或者想,那时严厉些,可能后来或许不会有满洲儿皇帝。不过这是题外话,就不必多说了。只是远在美国西雅图的周志辅老先生,现在当是百岁老人了,致以遥远的祝福吧。
  此文写完时,消息传来,周志辅老先生已于美国西雅图寓中作古,享寿九十九岁。二三十年代学人凋零殆尽,回顾传统旧学,为之黯然。谨以此文作为对老人的悼念吧。甲戌立冬后云乡又志。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