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望尽天涯路
栏目品书录
作者梅墨生
期数1995年09期
  人们也许太熟悉吴冠中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个人风格极强的油画与水墨画了。我也是如此。不过,每个人的审美感动自会因每人的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文化理想之不同而产生差别。
  当我在画家最新出版的《吴冠中谈艺集》上读到其中的一幅《麦浪》插图时,一下子从心底里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意识里马上联想到了文森特·梵高那些近于像热浪奔涌的麦田的动态的美。相比之下,吴冠中的《麦浪》使我感到亲切,不过我怀疑他画于贵州(一九八O)的这幅《麦浪》会不会是“稻田”?也不知是画家错了、还是编辑错了,当然也可能是我搞错了,因为我至今还未到过贵州。我只是从画面上那些下部梯田里的一撮撮水稻秧式的东西上怀疑的。
  我倾向于认为吴冠中的美学理想是崇尚静谧淡雅的。他画的那些《松林》、《崂山》、《江南人家》、《水乡》、《房东家》等等都异常平淡、静幽、温馨,透露出画家的心境的淡泊与高雅。他崇拜梵高、马蒂斯……可他也敬重林风眠、潘天寿……他的《麦浪》在激情难抑中也蕴含着一种理性的和雅。同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陈子庄等传统艺术家相比,他的视野流盼在更开阔的文化空间里。
  也许由于这个原因,吴冠中不是美术理论家,却关切美术理论。他在四、五十年的从艺实践中望尽天涯路,在视野涉猎于东西文化的切身感悟中,不断地思考着。
  八十年代初,因为他提出“抽象美”与“形式美”而引发了美术界的反响与论争。他提出:“造型艺术,是形式的科学”、“要专门讲形式,要大讲特讲”。(《内容决定形式?》)进而又指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他是一个坦率的艺术家,在《风筝不断线》一文中直接写出自己“在学生时代,我们将‘抽象’与‘无形象’常常当作同义语”,并详细写到通过英国评论家苏立文教授与他通信阐述“抽象”(abstract)与“无形象”(non-figuratif不是一回事儿。他的艺术观念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他对东西艺术文化的理解与反思。他这样写道:“‘抽象’是指从自然物象中抽出某些形式,如八大山人的作品、赵无极的油画以及我的《根》;而‘无形象’则与自然物象无任何联系,这是几何形,纯形式,如蒙德里安的作品。”吴冠中强调视觉的“形式美”、抽象美,同时,他也强调要“使形式与内在含义相适应”。“主观显现”与“客观显现”成为一个完整体。事实上“形式即内容”这个命题已经是一个哲学命题了,我们无法要求作为艺术家的吴冠中一定要把道理解释清楚。艺术家的理性思维也是有边界的,否则他就完全“转换”为哲学家了。但是,艺术家类型确实有所不同:有倾向于理性的,有倾向于感性的。不管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说受到何样指责,然而,离开直觉就不会有艺术了也是一个事实。
  吴冠中对于“形式美”的论述也许见仁见智,但作为一位画家,他对艺术的真诚与执着已经足以使我们感动了。
  (《吴冠中谈艺录》,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34.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