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天堂遐想
栏目抒臆集
作者周励
期数1995年09期
  今天傍晚在中央公园和麦克、小安德鲁及一些朋友们一起观赏大都会歌剧院的露天演出。主演歌剧的女歌唱家是一位韩国小姐,她很瘦长,长得不美,黑黑的长发披着,典型的普通亚洲女孩,但当她唱着、唱着,逐渐感动了中央公园大草坪上的十几万人。她的名字是Yong ok shin,站在一大群世界第一流的交响乐团提琴家、歌唱家及合唱演员中间,她是多么黄啊,丝毫不像身边那么多身材高大,皮肤红润雪白,金黄头发在夏季晚风中扬起的快乐爽朗的美国人。是的,她又黄又瘦,像穿着黑礼裙的一段木柴,但是她突然变得这样美丽,她尽情的、全心投入的表演和辽阔悦耳的歌喉,哀婉的、如泣如诉的颤音和不时伸出手盖住她双颊的姿势,使她成了今天夜晚中央公园上空最明亮的一颗星。我不由感动地流下泪水,场间又和人们一起站立起来向她报以最热烈的鼓掌和欢呼。干木柴里面的烈火是多么壮丽、多么深邃浓烈呵!
  当我躺在草坪的被单上,眼望着天空——如每年夏天这时一样,我脑子里的念头是:“哦,像天堂一样”——这万籁俱寂若无一人的中央公园草坪,虽有十几万人,但仿佛一根针落地都能听得见,秩序井然。这静美的天地之间就像是天堂,我望着头顶天空的云,耳畔是美妙的歌声,就这么遐想起来……“多么像天堂里呵!”如果我到天堂去,首先要看一个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当我脑子里一想到“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个名字,我的泪水不由慢慢沿面颊流淌下来,我这时才知道我不仅是为此时笼罩着天际的歌声所感动,更深一层,是因为我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在想念他,想着这已经去世了一百零五年,对我的童年和少年发生了很大影响的伟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位被沙皇政府下令流放和苦役了整整二十一年的俄国理想主义者,最近这些日子以来在我的生活中复活了。我知道他几乎已经被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人忘却,我甚至有一种感觉:他的血白流了。他越是被人忘记,我越是深爱着他,我相信他此刻一定在天堂。我幻想着自己插上雪白的双翅飞向天堂,飞到他面前,让他接受一个陌生的中国女子对他的最诚挚的敬意。
  最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怀着震憾与感激之心看完了鲍戈斯洛夫斯基著的《钦定死刑犯——车尔尼雪夫斯基传》。他那个年代是产生伟大的文学家的年代,他和赫尔岑、别林斯基、杜勃罗留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均是同一年代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是一位英俊少年,生性腼腆,功课极好,这位出身在萨拉托夫市一位神甫家庭的独生子从小就富于同情心,在他的教室里常常是一大群同学围在他身边讨教关于数学和物理的问题,但他自幼最喜欢的是阅读文学和历史书籍,特别是关于一七八九年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的法国大革命历史。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毫无出路的绝望使他逐渐产生一种愤懑和责任感。尽管他如十二月党人的贵族青年那样有着较优越的生活环境,而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成为彼得堡大学的第一流教授,甚至成为沙皇宫廷舞会上的朋友,但是那种与庸俗的小市民绝然不同的理想——即推翻沙皇,让俄罗斯农民从深重灾难中解救出来的理想,使他走上一条遍布石砾和鲜血的人生之路。最难忘的是他写的传记性质的小说《怎么办》,这部“光辉灿烂的、影响了几代人”的小说是他被关押在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里潮湿的狱牢中写成的。《怎么办》中有这样一段诗:
  姑娘,您愿意做我的妻子/愿意忘掉你的门弟和身份
  不过你首先要猜出/上天给了我什么命运……
  我的生命充满着危险/我的结局也将很悲惨……
  这段诗正和他少年时代的日记相同。日记中记录了他对未婚妻、“活泼的小鸽子”奥莉加·索克拉托夫娜说他选择了一条危险的人生道路,因为他不知道,生命和自由属于他有多久。“我想,我必须时刻有所准备,不知什么时候宪兵来了,把我关到彼得堡送进监狱,天知道,要关多久……”奥莉加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他。——一个自三十四岁起,在西伯利亚覆盖着冰雪的矿井和潮湿寒冷的荒原苦役流放了整整二十一年的丈夫。
  在我下乡到北大荒兵团的整整十年中,《怎么办》一直珍藏在我身边。书中拉赫美托夫的形象使我至今不忘。这个背叛了家庭、卖了全部财产把钱分给穷人的贵族青年,衣衫褴褛,神情坚毅,甚至睡在钉有铁钉的木板上,以锤炼独特的“吃苦精神”。记得那时十九岁的我,对日以继夜的繁重农活,特别是夏季酷日之下锄地产生一种畏惧心理,我就读《怎么办》,是拉赫美托夫的形象在那艰苦的岁月支撑起了我咬紧牙关干下去,不诉苦,不停歇,还要抽空对着北大荒的晚霞和星空唱一支童年的歌。
  我贪婪地读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传》,一有空就读,短短几天呵,尤如暴风雨中盛开了一朵玫瑰花朵,鲜红的、晶莹透亮,散发着馨香,我摘下这朵玫瑰,深情地吻着、吻着……我全部平静了下来,我甚至隐隐地感到羞愧: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遭遇比起来,我们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知何时,我又回到了纽约中央公园的人间天堂,万籁俱寂,星光闪烁,只有那位亚裔女歌唱家在委婉地唱着:
  让心灵变得更高尚吧,
  因为有高尚的人在天堂等着与你见面……
  一九九五年春于纽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