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美国“垮了的一代”之王
栏目
西书拾锦
作者
冯亦代
期数
1995年10期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以一书在美国成名,他的《在路上》(一九五七)至今被公认为“垮了的一代”的经典之作,因为他的作品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代美国作家群中在文字语言方面最有新的大胆尝试。凯鲁亚克一生写了十八部小说游记,也出版过诗集,他的作品细致地叙述了他这一代人在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生活,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文坛上对他的这一看法,他认为自己继承了(美作家)梅尔维尔的诅咒——一个没有读者的作家的命运。
他于一九二二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洛厄尔城出生,一九六九年因酗酒去世,活了只有短短的四十七年,过了孤寂的一生。虽然他并不缺少喜欢他作品的读者以及迷恋于他的公众,而且他的作品都已出版成书,甚至《在路上》还有人预备摄制电影,但是由于大多数的批评家和大学的英语系教授对他没有足够的反应,他视为终身憾事。
凯鲁亚克的处女作《乡镇和城市》,合乎小说写作的常规。一九五○年出版后在批评界中得到不太热烈的接纳,七年后他的第二部小说《在路上》(有施咸荣的中译本),则一出版便成为批评界热烈讨论的对象。《纽约时报》书评称这部小说是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写得美丽动人,是当前这一代人最为清晰、最为重要的意见。若干年前,凯鲁亚克成为自己认为是“垮了的一代”,他真是这一时代的化身。
不过这只是凯鲁亚克孤零零的声音,在此后的十年中,被认为是不可理解并成为诽谤的对象,这也是在美国文学界中很少见的现象。凯鲁亚克成为自己指定的“古怪而又孤独狂猖的天主教神秘主义者、消极面世者和精神内向的虔信教徒”等等。他对来访的记者说,他正在“等待上帝来抛头露面。”有的批评家攻击他是没有才干的人、反知识分子、非美国人、是没有心肝的狂暴倡导者。虽然《在路上》曾经被列为畅销书,但他所有其他的著作都销售清淡。
凯鲁亚克的美学观点招来了人们对他的攻击,他自诩写作《在路上》只花了他三个星期,他受了灵感的驱策,欲罢不能。他坚持写散文必须凭一时的冲动,反对修修改改或重写。他这种姿态很容易被人误解,虽然他事实上未改写《在路上》,不过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换了三、四次写作的形式,却也是谨慎从事的。他相信像他崇拜的爵士音乐家和运动员一样,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必须抓住一切生死攸关的时机放下赌注。根据凯鲁亚克的思想方法,作家是不应重写他的初稿的,每次的写作都是下一次作品的练习。这种理论使特鲁门·卡波蒂说了句隽语:凯鲁亚克的作品不是写的,而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
《袖珍本凯鲁亚克精萃》和《凯鲁亚克一九四○——一九五六书信选》的编辑者安恩·却尔特斯研究凯鲁亚克和“垮了的一代”已有近三十年的岁月,现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任英语教授,一九七三年出版了一本《凯鲁亚克传》,一九八六年出版了《沿路的风景》摄影集(有关垮了的一代——注),还有两部百科全书式的《垮了的一代:文学的波希米主义和战后美国》和《袖珍本“垮了的一代”文存》。她是研究“垮了的一代”文学的权威。
安恩·却尔特斯选了二百封凯鲁亚克的书信(其中了有九封是他人的来书,包括他母亲的信件),时期从一九四○到一九五六,编成《书信选》,眼前正在编辑作者最后十三年的信件。这些信件大部分过去从未发表过,如与各方编辑的通信、家庭成员与友人,特别是那些“垮了的一代”的主要成员,如尼尔·凯塞蒂、艾伦·金斯伯格、威廉·勃鲁及约翰·克里隆·霍尔姆斯。但是作为一个作家,凯鲁亚克的书信并未显示他的文笔才华。他把最好的散文都留给自己的创作作品了,把信件的写作视为随时带在身边的手册,记下他探求艺术与性的同一性的空白,譬如他在致金斯伯格的信中,就经常显得不耐烦和敌视金的同性恋。
他和他母亲的通讯特别使人发生兴趣。不计凯鲁亚克的两次终于仳离的婚姻和他坚不承认的与生女间的关系,他同母亲一起生活了生命最后的二十年。在《凯鲁亚克精萃》一书所选的《孤寂的天使们》(一九六五)中,他反对同行中那些“怨恨”母亲而且大讲弗洛伊德性心理的人。他宣称他的母亲是在他整个一生里最重要和最好的人。如果没有他母亲坚信他的文学才华和给他的经济资助,他永不能成为一个作家。他母亲在鞋厂里做工,一直到他的《在路上》使他有了一些较好的收入。他儿时听他母亲所讲的故事充实了他的叙述能力。他在《多鲁的名利》(一九六八)一书中写道:所有伟大的作家对于他人的所思所述都具有一种温柔的好奇,而这种好奇则接近于母性的抚爱。一种敏锐的天生幼稚行为深植在他们特种天才的内心里。
《袖珍本凯鲁亚克精萃》里节载他主要作品的片段或章节,此外还收入了他的短篇小说(包括他的名作《回家度圣诞》)和若干选载的诗篇,此外还有凯鲁亚克的禅思札记和“垮了的一代”对文学、电影、音乐的美学观,这些都散见于他的《即兴散文的本质》(一九五七)、《鲍普的开始》(一九五九)、《再生:“垮了的一代”的哲学》(一九五九)诸文中。
凯鲁亚克以“今日的鲍斯威尔”自命(鲍斯威尔是美国的文学大师——注),在他的小说里写下了他许多友人的肖像,但他全部的艺术注意力却集中于他本人。他的“真实故事小说”是他一己的经验,有些就写在事件发生后不久的时候。他的目标,如他在致金斯伯格信中所说,是以艺术的方法释放一种内心的生活。他认为美国的一切可以因彻底忠实的描写,而成为艺术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自传中的传统素材。在《袖珍本凯鲁亚克精萃》中,编辑人却尔斯特寻找了一系列的有关小说以之证明作家凯鲁亚克如何执行他构思的程序,并照作家的原来意图加以排列;而不是依照成书出版的年月。她从那本叙述作家和他早年夭折的兄长童年生活的《塞克斯博士》(一九五九)开始,详谈了这两个加拿大移民工人后代的故事,一直到《巨大的舒尔》(一九六二)中所载四十年后凯鲁亚克在加利福尼亚及在新英格兰的困顿工人生涯,从而又跟他到了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与威廉·鲍鲁及金斯伯格的友谊,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美国海军,他和尼尔·凯塞蒂的邂逅,以后又将这个人物写进《在路上》和《柯蒂的梦幻》(一九五九)二书,最后则是凯鲁亚克四十及五十年代在美国各州和墨西哥的漫游。
在一封一九五○年的信件中,凯鲁亚克承认自己是个少数民族,这一声明并没有任何虚构的成分,因为他的曾祖母是美国印第安人后裔,而作为法属加拿大人,他在故乡洛厄尔受尽种族歧视之苦。他自己一直到高中时才能写作流利的英语文字。他最初迫切的需要是“研究混血的美国”。凯鲁亚克注意到美国阴暗的地下生活,常到纽约的时代广场去研究吸毒者、娼妓和骗人的艺术家、四、五十年代萧条时期的残余迹象,等等。关于下层阶级,凯鲁亚克相信他所发现的美国精神价值主流的丰富资源,早已为美国人民遗忘干净。他按时序记下了他所追求的一切,开始是欢乐的,尔后这种欢乐逐渐中断了。他记录了自己在全过程中一个古怪而又执着的信念,即“世界唯一像样的行动”是跪在与世界隔绝的地方为世上每一个人祈祷。生存是为了避免灾难的永世斗争。这个斗争也许会以失败告终,但凯鲁亚克的作品却挽救了他在生活中遭受的挫折。
《袖珍本凯鲁亚克精萃》把读者送回到那些本源的作品旁边,使读者能重新欣赏作家独创的语言(文字)运用,那就是他常常提及的“原始的形式,性灵感应的层层阵阵冲击,和故意的激动”。杰克·凯鲁亚克开辟的道路是值得我们去旅游一番的。
The Portable Jack Kerouac,Edited by Ann Charters,Viking,New York,625pp.Jack Kerouac:Selected Letters,1940—1956,Edited by Ann Charters,Viking,New York,629pp.
美国“垮了的一代”之王
纯粹艺术:精神寻找形式
谈谈语言和逻辑
怪可惜了儿的,这么一本好书!
“我不想消失在黑暗中”
从皇妃谈到世界最畅销书作家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和平的真义
洗澡
论辩的灵魂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