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感谢坦言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袁诚
期数
1995年11期
经济类学生对数学的生疏和隔阂,经济学教科书对数学公式的回避和舍弃,是国内经济学高等教育中的普遍现象。不论是课堂上,还是书本中所传授的经济学知识,大多都是“主义”或“流派”之争,“思想”与“结论”之说,学生应该受到的分析方法特别是数学分析方法的训练一直甚少。
梁小民先生在《重要的是学习》(《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七期)中,坦言自己对数学知之不多,因而“不敢再言经济学”,这实在是为人师者中极少听到的一种声音。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内容已经造成了中国经济学与国外经济学沟通和交流的困难。因为对数学的极少触及和运用使我们失去了以这种最简捷、最明了的语言被理解的机会;而对数学的知之甚少或陌生使我们无法更深入、更细致、更准确地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深刻思想。与此同时,学术文章大段大段的文字叙述,以及纠缠不清的概念变换,也不利于经济学界严肃、客观、诚实的学风形成。这种困境不仅令梁先生深感痛切,也令我们这些为学生者求变之心日切。
经济学界的权威们对“西方”经济学的态度一直是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实际上所作的却是取之不足,去之有余。任何一本流行的教科书,都很少看到有严谨、规范的从假设到推论。“西方”经济学中的精华之精华——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不仅用的很少,而且缺乏介绍。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当西方学者对自己的研究过于数学化进行批判和反省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应当针对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浅薄与短缺进行检讨和反思吗?诚然,数学在经济学中的滥用与经济学家对数字的无知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作文字游戏与作数学游戏同样是不可取的。数学深奥,可绝非玄妙;公式艰深,却并不可怕。对于每一位想跻身于世界主流经济学家行列并愿意与之进行对话的中国学生,我想,面对数学公式,面对现代经济学家应当掌握的工具,是不会知难而退的。
感谢坦言
幽香刚节,无穷清新
搭积木
《苏曼殊小说集》
神酣意热话《醉乡》
架起理解的桥梁
记忆的抹去与解脱
辛安亭先生
儒学研究的新作
理论的危机、分裂与综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