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释史新解
栏目品书录
作者陈宁
期数1996年02期
  刘家和的《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作者针对古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研究古代史,同研究别的人文学科不同的是,它经常遇到的困难是很多问题都有大量争议,不仅现在的学者之间看法不一,就连古人也常有不同的说法。对这一问题,作者说:“我读先秦两汉古籍,在紧要处或有疑难处,从不敢以得一家之解为满足,虽不能‘竭泽而渔’,至少对主要的各家说法都要认真的比较和思考,然后择善而从。”作者分析这些有争议的问题,指出各家得失,然后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作者的分析和解释,都建立在详尽地运用史料和严密地推衍逻辑的基础之上,使其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不论研究政治制度史,学术思想史,还是社会经济史,都十分重视训诂。可以说,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作者训诂方面的成果。“《书·梓材》人历,人有试释”一文,作者释“宥”为“友”,“历”为“鬲”,即两种身份不同的人。以此解释去读《梓材》,意思就通顺了。“说《诗·大雅·公刘》”的主要内容是训诂,其中最精彩处是对“其军三单”的解释。这四个字的含义,各注家分歧很大。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军”在这里当做“营屯”解,“单”指“台地”,全句为营地设在三块台地上。此义与上下文十分吻合。在“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一文中,作者采阮元释“仁”为“佞”之说,更指出佞字早期指“才”,并证以先秦典籍。另外,楚国君王的名字,很多带有“敖”字。作者根据古音韵敖与豪相近,又根据马融释豪为酋豪,认为敖就是酋豪。楚国有一官名叫“莫敖”,其义古注家未提供。刘先生依据《汉书》、《左传》,认为“莫”与“幕”相通,有军幕的意思,故莫敖本义是职司军事的酋豪。这些训诂的文字,显示了作者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刻苦精神。书中的心得,多来自这种训诂的刻苦努力。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训诂领域,训诂的目的在于了解历史真貌。如作者指出,上述人历人宥两种人,反映出当时共同体以内的人与以外的人的对立。“仁”当“才”讲,说明到了孔子时,仁的概念才被赋予新的道德内容。“军”是营屯,而不是指军队,故不能认为周人在公刘时代已进入国家形成的阶段。从“敖”和“莫敖”的本义可看出楚君与其他贵族首领在军事上的权力相去不远。
  探讨问题,层层深入,这是本书的另一特点。作者常常以提出问题开始,继之以训诂考证,从文字上疏通问题涉及到的内容,然后将问题展开,逐一讨论与问题有关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在某一方面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最后站在高处,指出所讨论的问题对我们了解古代史有哪方面的意义。
  “春秋三传灾异观”一文,分析《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对灾异的态度。作者指出三者的不同,探讨其各自的历史渊源,说明其态度不同的原因。“三朝制新探”讨论古代国君与大臣与民商讨国家大事的制度。作者从“朝”的概念开始,逐一分析内朝、治朝,外朝的功能,将其与古代其他文明的情况比较,指出同异,然后叙述三朝制的衰败,点出从这一制度的兴衰看中国专制君主制的产生。“《史记》与汉代经学”是兼谈史学与经学的文章,作者探讨了司马迁对经学的态度,所引材料为今文还是古文的问题,以及司马迁与董仲舒在思想上的异同这三个层面,从这样的角度去观察《史记》与经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经学对史学的影响。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充分利用前人治古史已取得的成绩,尤其注意清人的研究结果。作者说:“有清一代,经学和史学都很发达……经学和史学密切结合,在清代学术史上有其成功之处。这也是清人对于前代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结果。”本书收录的作者有关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论文,无一篇不引用清人的观点,足见清人的学术是作者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书体现出的治学的态度也值得称道,正如作者所说:“这些文字没有一篇是未经长期准备和思考就率尔操觚的。”
  (《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刘家和著,武汉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七月版,24.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