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双向的文化殖民地化
栏目说《读书》
作者李大强
期数1996年04期
  有人把文化殖民地化视作深刻而真实的威胁,有趣的是我们的日本邻居似乎没有这份烦忧。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热忱百倍于中国,按说他们该更有资格警惕文化殖民地化的危险,奇怪的是虽然也有过“和魂汉才”和“和魂洋才”的口号(大致相当于我们的“洋为中用”),却没见日本人为此大呼小叫。或许因为日本文化早已经过并且习惯殖民地化了?相比之下几千年的传统使中国人积重难返,光荣的历史以及由之而生的自尊使我们无法适应剧烈的角色转换。如胡适所言,昨日的辉煌已成今日的阻碍。
  不妨仔细推敲一下所谓文化殖民地化。其中有多少是真实的社会问题和深刻的文化危机,又有几分是遮掩着的文化虚荣心作祟?老实说,关于文化殖民地化的忧思大多来自对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其本身并不成为问题。在文化征服与被征服(或反征服)、殖民地化与被殖民地化(或反殖民地化)的对抗中,直接的情绪上的反感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压倒对各种关系和利益的深切思考(中国人的感觉象极了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中所说的“利多思特”)。从一个意义上说,文化殖民地化也没什么不好。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要拿出骄傲的东西殖民到Uncle Sam的后院里。交流终究有胜于无,而在殖民活动如果是双向的,任何一方都没理由不满。
  这就是读罢庄冬先生的《从Statue of Liberty谈起》(《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八期)的感想。若给《围城》里的褚慎明见到——此君似比维特根斯坦更有权威——恐怕要被笑话,因为上面谈的确实是假问题。胡适说:“这个大问题的解决,就我所能看到的,唯有依靠新中国知识界领导人物的远见和历史连续性的意识,依靠他们的机智和技巧,能够成功地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文化精华联结起来。”话里话外显然把自己当成了“新中国知识界领导人物”(至少是其亲密战友)。老九们一提起笔大抵如此,落在纸上也就分外的虚浮和无奈。
  说说罢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