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寂寞身后事
作者
夏晓虹
期数
1996年06期
一九二九年一月,梁启超在北京以五十七之龄溘然去世,京、沪两地的追悼会倒也开得隆重,名流纷至,一时称盛。而当年九月,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授业学生张其昀即已慨叹:“自梁先生之殁,舆论界似甚为冷淡。”(《悼梁任公先生》)个中原因,张氏并未深究。一九三五年,吴宓印行诗集,末附《空轩诗话》,亦对此一现象迷惑不解:“梁先生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无闻,未能比于王静安先生之受人哀悼。吁,可怪哉!”王国维从始至终只是一介书生,且为人落落寡合,梁启超则亲朋密友众多,其人在政界、学界又均享盛名,而梁之身后寂寞,当日似只有天津《益世报》于三月四日出版过春季特刊“梁任公先生纪念号”(因系随报附送,已难寻觅),反不及王氏尚有多种纪念专刊行世,的确显得不可思议。好像生死荣衰,人世的情谊是这样靠不住。
不过,如此理解,多少存在着误会。其实,梁启超一月十九日病逝,第二天,其晚年“最爱护的学生”(胡适语)徐志摩即寄快信给胡适,商量《新月》杂志出梁任公先生纪念专号事;三日后又追加一信,仍谈此话题,并确定专号为第二卷第一期,“三月十日定须出版”。据信中言,徐氏已着手进行,派与胡适的工作是:“一是一篇梁先生学术思想的论文;二是搜集他的遗稿,检一些能印入专号的送来;三是计画别的文章。”徐志摩又致信林志钧,请他写一传记,并想由其组织荟集蹇念益、梁启勋、罗普、徐勤等人的文章,因“他们各个人都知道他(按:指梁)一生一部的事实比别人更为详尽”,把“他们所能想到的编制成一整文”。又想请梁之儿媳林徽音“写梁先生的最后多少天”,同时也担心“不知她在热孝中能有此心情否”,故要胡适见面时代询。徐氏本人自是责无旁贷,此外,已经答应作文的有徐新六(曾随梁游欧,即以此为题)、梁实秋(原清华学校学生),徐并向陈源、闻一多约稿,新月派的主力都被动员起来。出版方面的安排也有周到考虑,如梁启超“各时代小影”以及手迹——特别提到“十月十二日《稼轩年谱》绝笔一二页”,徐志摩已请梁侄廷灿寄沪制版。而其结果,除了梁实秋留下赴台湾后写作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文,余者尽付阙如,甚至连热心操办纪念专号的徐氏也交了白卷。
论梁启超与新月的关系,实在非同一般。且不说梁派政治文人在北京的舆论阵地《晨报》,一九二五年由徐志摩接手编辑其另张出版的《晨报副镌》,单是新月社在松树胡同的小集,梁氏便是常客。其举诵康熙皇帝“夕阳芳草见游猪”韵语,谓以“猪”字入诗之妙,当日即为流传甚广的佳话。熊佛西、刘海粟多年后所写诸文,对此均有忆述。梁氏弃世,新月同人总该有所表示,何况舞文弄墨本是其擅长之技。因而,《新月》纪念专号的终于流产颇令人费解。也许其中别有隐情,只是我尚未发现。
不过,梁启超逝世之年展开的年谱编纂工作,在梁氏挚友丁文江的主持下,倒是声势浩大,卓有成效,证明哲人虽萎,遗爱未泯,朋友们并未忘记梁启超。梁氏长逝后,亲朋会议,决定做两件事:一是由林志钧主编梁之遗著,是为中华书局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四十册《饮冰室合集》;一是由丁文江负责编纂梁之年谱,在赵丰田的帮助下,也在一九三六年完成,并油印五十部,分送梁氏亲属与知交征求意见,此即台湾世界书局一九五九年据以刊行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丁文江接受委托后,立即抱着高度的热情,投入巨大的精力,开始向各方征集资料。同年五月,梁启超本人“壬子以前的一千几百封信已将次整理好了”,“朋友方面所藏的任公信札,也居然抄到一千多封”。而前一部分书信的数字,到七月份已增加至二千余封(见丁《致胡适书》)。最终收集到的梁氏往来信札则多达近万封(见《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例言》),这当然主要是丁氏的功劳。而且,凡属知情人,丁文江总要千方百计请其提供材料。参与戊戌变法、一同逃亡日本的王照,虽和康、梁不和,与丁亦无交往,丁氏仍找江庸介绍,持江函亲自登门,向王照征稿,约其叙写梁氏戊戌年间的事迹(见王《复江翊云兼谢丁文江书》)。听人说起孙宝瑄日记中有关于梁启超的材料,丁文江也马上用梁思成的口气写信给孙兄宝琦(其时宝瑄已去世),托张元济转交;得知日记在杭州后,又怕夜长梦多,特请余绍宋就近在杭摘抄。甚至出差在外,丁氏也不忘顺便为年谱搜集资料(见丁《致胡适书》)。因而,《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的材料丰富,在近、现代史研究界早已是有口皆碑。
未承想多年过去,诸人当日为梁氏年谱撰写的大量回忆,竟如黄鹤一去,杳无踪影。除剪辑入年谱者,全文居然是无可查找。胡适一九五八年为台湾版《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作序,在表彰“这部年谱里保存了不少现在已很难得或已不可得的资料”时,便举梁弟启勋的《曼殊室戊辰笔记》为例:“戊辰是民国十七年,梁仲策先生这部《戊辰笔记》作于任公先生死之前一年,是一部很可靠的传记材料。可惜这部稿本后来已失落了。”其他人所写的文字也大抵命运相似,“这些记录在当时只有稿本,到现在往往还没有印本流传”。此处应该追加一句:胡适所谓“现在”可以延续至今日。而一九三○年印行的《小航文存》中收录的王照《复江翊云兼谢丁文江书》,已属极为难得。冯自由的《任公先生事略》文虽不见,其于梁启超逝世前出版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及三、四十年代陆续发表的《革命逸史》,内中颇多有关梁氏的记载,或可稍补欠缺。而诸文为何未公开发表,则令人疑心出自以之为资料而非文章的考虑。
众多文稿的去处也值得追查。既然台湾印行的年谱所根据的底本为地质调查所的毛笔清抄初稿本,此本后归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则这批文献的不在台湾当可断定,否则胡适不会不知道。而一九七九年,赵丰田应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邀约,重新修订年谱长编时,其增补的资料也大致限于“解放后发现的一些与梁氏交往的信札”,赵氏并感谢“北京、上海、广州有关单位和同志的关怀与支持”,却并没有提及与利用原有的那批材料。未必是旧文全无检索的价值,最大的可能性是赵也不知其藏身何方。因赵氏声明,新版的“删改仅限于与谱主关系不大的极少量一般资料和原有的编述性文字”(《梁启超年谱长编·前言》),故据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所见的传记材料,应可视为与初稿本相差无几。没能入选的文稿肯定还有,可惜确切情况我们已无法得知。随手抄记过一份梁氏年谱中引用的友朋回忆篇目,不妨录下,以窥一斑,以志阙失,以表遗憾(不出篇名而只题为致编者的信以及往来信件后附注尚不在其中):
曼殊室戊辰笔记(梁启勋)
任公大事记(林奎、陈国镛)
任公少年事记(未具名)
任公事略(汪诒年)
时务报时代之梁任公(未具名)
任公先生事略(冯自由)
任公先生大事记(未具名)
任公先生事略、任公逸事(狄葆贤)
任公先生事略、记辛亥年任公先生归国事(杨维新)
任公轶事(罗普)
梁任公先生逸事(徐佛苏)
丙辰从军日记(吴贯因)
记民国五年任公先生留沪运动冯华甫事、记任公先生题礼器碑、记任公先生民国五年由沪入桂事(黄群)
记广智书局始末(未具名)文章作者均为与梁启超一生或某一时期关系重大的人物,其资料价值自是不言而喻。如果这批材料有幸以全貌重见天日,无疑是研究者的福音。
目前既无此种可能,今日所见的忆述文字,于是变成以晚年著述讲学时代的学生为主。清华学生(包括本科与研究院国学门)有张荫麟、梁实秋、吴其昌、谢国桢、周传儒、姚名达、刘盼遂、杨鸿烈等撰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则有张其昀、缪凤林诸位作者,又有东南大学的黄伯易、北京师范大学的李任夫,亦在数十年后回顾当年。(就中吴其昌于表彰师门最用力,他于咯血症病势沉重之际执笔撰写的《梁启超》上篇,虽于一九四四年脱稿,而未及一月,本人即遽归道山。将生命的最后时日奉献给自己的导师,得学生如此,梁启超应该很满足了。)所记事实,自然偏重于梁氏的学术生涯。即使谊非师生,若胡适、黄濬、梁漱溟、刘海粟、熊佛西等,也均为梁启超一九一二年归国后相交的后学,亲见亲闻也限于其最后的十余年。
从晚辈的角度看先辈,可能未知全人,也可能缺乏同情。不过,即便会有种种缺憾,受过现代教育的学者一般都具备理性的眼光。这使他们在与前辈学人交往时,每每显得更平等,而不因崇仰便放弃了审视意识。梁漱溟对梁启超的主动过访,一直心存感激,文中一再道及梁氏的知遇之德。然而,这并不妨碍其评论的客观性。如以梁与蔡元培相比较,谓“当他的全盛时代,年长的蔡先生却默默无闻”;而到五四运动以后,他的讲学著述则“完全是受蔡先生在北京大学开出来的新风气所影响”。之所以有此差别,是因为“任公的特异处,在感应敏速,而能发皇于外,传达给人。他对于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术极能吸收,最善发挥,但缺乏含蓄深厚之致,因而亦不能绵历久远。像是当下不为人所了解,历时愈久而价值愈见者,就不是他所有的事了。这亦就是为何他三十岁左右便造成他的天下,而蔡先生却待到五十多岁的理由”。梁漱溟还用了一个很妙的比喻:“蔡先生好比汉高祖,他不必要自己东征西讨,却能收合一批英雄,共图大事;任公无论治学和行文,正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自己冲锋陷阵,所向无前。”而那好处便是:“他给予人们的影响是直接的,为蔡先生所不及。”(《纪念梁任公先生》)这些话,可谓之入木三分。
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与梁启超的往还之间不无微妙处。此番虽不是梁先枉顾,但胡之投书于梁,仍然是因闻知所著《墨家哲学》蒙梁氏嘉许,梁且愿以自己收集的墨学资料见示,故此求见(见胡适《致任公先生书》)。而胡适日记中更坦白的记述,则展现出新一代学者的学术自信与领导潮流意识。胡已自觉不必借重前辈学人,因而虽讲到“近年他对我很好”,却并无特别的感激。梁氏在北大第三院大礼堂演讲《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时,胡适甚至以为“这是他不通人情世故的表示,本可以不去睬他”。第二日经人劝说才到会,又出之以“合串好戏”的逢场作戏姿态,不免露出年少气盛的倨傲之情。待到梁启超去世,胡再检讨此事,已较为心平气和,而将“在北大公开讲演批评我的《哲学史》”,与“民八之作白话文”,以及“请我作《墨经校释》序而移作后序,把他的答书登在卷首而不登我的答书”一起,理解为梁对其“稍露一点点争胜之意”,并肯定“这都表示他的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胡适承认,他原先“有点介意”,不过,后来还是“很原谅他”。
由于距离远近及感情厚薄,对同一人有时也会产生截然相反的评价。即如梁启超常被人指责为“阴谋家”,或以为是“反覆无常”的小人。但与梁氏亲近者感觉显然两样。随侍身边的弟子对梁的体会是“坦率天真,纯粹一学者,交际非其所长,尤不知人,为生平最短”(超观《记梁任公先生轶事》);晚年过从甚密的胡适也认为:“任公为人最和蔼可爱,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人家说他是阴谋家,真是恰得其反。”(《胡适的日记》)“阴谋家”的印象多半来自“反覆无常”。胡对梁之“善变”“屡变”,毁誉参半。怒之者谓其“卖朋友,事仇雠,叛师长,种种营私罔利行为,人格天良两均丧尽”(谭人凤《石叟牌词》);而为之辩解者也不乏其人。弟子辈的说法是,“大事不糊涂,置恩怨于度外,则鲜有人及之者”(《记梁任公先生轶事》),直认出以公义的能变为其最高美德。郑振铎的话则最为人知晓:
然而我们当明白他,他之所以“屡变”者,无不有他的最强固的理由,最透彻的见解,最不得已的苦衷。他如顽执不变,便早已落伍了,退化了,与一切的遗老遗少同科了;他如不变,则他对于中国的供献与劳绩也许要等于零了。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梁任公先生》)
郑氏可算是梁启超相交无多的知己,难怪丁文江对此文有“已经发表的论任公的文章,自然要算他第一了”(《致胡适书》)的评语。其实,早在一九○七年,梁友孙宝瑄已说过相近辩词:“盖天下有反覆之小人,亦有反覆之君子。人但知不反覆不足以为小人,庸知不反覆亦不足以为君子。盖小人之反覆也,因风气势利之所归,以为变动;君子之反覆也,因学识之层累叠进,以为变动。其反覆同,其所以为反覆者不同。”(《忘山庐日记》)而也不待孙氏为之分辨,梁启超本人一九○三年便已发表“不惮以今日之我,与昔日之我挑战”(《政治学大家伯论知理之学说》)的名言。李任夫二十年代所听到的梁氏自辩,与郑振铎的判断于是不谋而合:“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回忆梁启超先生》)所以郑氏说,“他的宗旨他的目的是并未变动的,他所变者不过方法而已。”“爱国”正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与目的。假如不是政治上的反对派,现代的学者倒更容易接受梁氏自己的表白。而在政敌一方,也还有像陈少白这样知之较深者,看出“救国才是他的宗旨”(《兴中会革命史要》),虽然以为梁氏跟随康有为作保皇党,那方法是错误的。
梁启超晚年的许多故事,似乎都在加强其诚恳待人的印象。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上,教训徐不该离婚;见梁济遗书,述其五次造访而未得一遇,请书扇联而不得一字,因而致书梁子漱溟,痛切自责为“虚骄慢士”,深自悔恨。后举感动的不只是梁漱溟,太阳社成员阿英也为其“态度的诚恳,认过的勇敢”而心折(《梁任公的晚年生活》)。而梁对徐氏则是爱之深,故责之切,丁文江以为从中“也很可以发现任公的为人——热心,富于责任的观念”,并表示“我生平最爱任公这点”(《致胡适书》)。
而与梁启超此一性情有关,在现代文化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事件,则要数梁之割肾。一九二六年二月,因尿血症久治不愈,梁启超不顾朋友们的反对,毅然住进协和医院,施行手术。不料,所切除之右肾,经检查并无病变,而原疾亦未治愈,且终因此而早逝。平生老友伍庄于《祭文》中即痛责医生“辨症不真”,愤言:“予不用爱克司光镜,予知致君之命在于割肾。”并因而“益发愤求中国之医学,断不令彼稗贩西说者毁我国珍”。知交徐佛苏的挽联也于此深致其愤慨:“何友邦许多医家,既盲割其肾脏,复昧察其病源,岂非科学杀人乎,人命如此险,公应难瞑目九泉。”友朋们为之抱屈尚非其身后事,即在当日,谴责之声已是充盈于耳。梁启勋的《病院笔记》尝详述其手术过程,陈西滢的《“尽信医不如无医”》更完整叙说了治疗的全部经过所给予病人的痛苦:
腹部剖开之后,医生们在左肾(按:应为右肾)上并没有发见肿物或何种毛病。你以为他们自己承认错误了么?不然,他们也相信自己的推断万不会错的,虽然事实给了他们一个相反的证明。他们还是把左肾割下了!可是梁先生的尿血症并没有好。他们忽然又发见毛病在牙内了,因此一连拔去了七个牙。可是尿血症仍没有好。他们又说毛病在饮食,又把病人一连饿了好几天。可是他的尿血症还是没有好!医生们于是说了,他们找不出原因来!他们又说了,这病是没有什么要紧的!
陈西滢与徐志摩于是为梁氏的“白丢腰子”(徐志摩语)而向协和声罪,在《现代评论》与《晨报副镌》上引发了一场争论。参加者不只是批评与为之辩护的协和医学校学生两方,还有单就梁氏病情而为之诊断献计者。这场论战尽管被鲁迅讥讽为“自从西医割掉了梁启超的一个腰子以后,责难之声就风起云涌了,连对于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学家也都‘仗义执言’”(《马上日记》),但徐氏的发言仍有其不该责备的公众立场:“我们并不完全因为梁先生是梁先生所以特别提出讨论”,而且认为“这次因为是梁先生在协和已经是特别卖力气”,更值得考虑的问题其实是“我们病了怎么办”(《我们病了怎么办》)。
在对协和的谴责占压倒优势的舆论声中,梁启超的表现极其可贵。作为一名受害者,梁氏本有充分的理由向协和发难,但他反而站出来为协和说话。他也明知“这回手术的确可以不必用”,“手术是协和孟浪错误了”,却还是发表了《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对作了错事的协和“带半辩护的性质”(《与顺儿书》、《给孩子们书》)。文章开头列举了三条写作的原因,向为之担心的亲友报告病情,解除人们对协和的误会,而第三条“怕社会上或者因为这件事对于医学或其他科学生出不良的反动观念”,才是促使梁氏抱病动笔的主因。这与其对科学的一贯信仰态度一致。梁启超“素信西医”(伍庄《梁任公先生行状》),只因他将西医看作是科学的代表,为协和辩护便带有为科学辩护的深意。对被割的右肾,他客观地说:“后来回想,或者他‘罪不至死’或者‘罚不当其罪’也未可知,当时是否可以‘刀下留人’除了专门家,很难知道。”他要求“言论界对于协和常常取奖进的态度,不可取摧残的态度”,于是自己率先示范。在文章的末尾,梁启超诚恳地讲到:
科学呢,本来是无涯涘的。……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即如我这点小小的病,虽然诊查的结果,不如医生所预期,也许不过偶然例外。至于诊病应该用这种严密的检察,不能像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是毫无比较的余地的。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这是我发表这篇短文章的微意。
梁氏仍然一如既往地相信西医亦即相信科学,最终,他还是病逝于协和医院。徐佛苏愤极而言的“科学杀人”,梁启超或许至死也不愿承认;而谓其为科学献身,当可许为知音。
此中尚有一细节,亦能见出梁启超的品格。其弟的《病院笔记》提及,手术中作副手的美国人,乃一极有名的外科医生,“未施手术之先,院中人有为余相庆者,谓此大夫两月后即返美国,君家之机会佳哉”。但届时主刀者却为中国大夫刘瑞恒。梁启勋推测其中缘故:“计刘之所以越俎而动者,乃徇任兄之请,任兄之所以请刘动手者,乃国际观念,谓余之病疗于中国学者之手,国之光也。一旦感情冲动,遂不惜以身试法,亦奇矣。”这又是梁氏富于爱国意识的明证,故随时随地均有表现。
至于梁启超早年因作《时务报》主笔、宣传变法维新而声名鹊起,因戊戌政变流亡日本、致力于输入西学而影响广泛,已彰彰在人耳目,不必细说。其归国后的举措——与告发谭嗣同等致使六君子蒙难的仇人袁世凯合作,出任司法总长;反对张勋复辟的通电中斥责康有为为“大言不惭之书生”,使得师弟反目——正是引起“置恩怨于度外”与“卖朋友,事传雠,叛师长”的歧异评价出现的具体事例。对梁之政绩,世人基本以“失败”一语论定之。梁之诤友周善培总结道:“任公有极热烈的政治思想、极纵横的政治理论,却没有一点政治办法,尤其没有政治家的魄力。”(《谈梁任公》)这和弟子辈“纯粹一学者”的说法正相合。虽无实际操作的政治能力,“大事不糊涂”,仍是其特出的优点。张荫麟从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研究梁启超的地位,认为一九一二——一九一八年“实为先生一生最不幸之时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缪凤林却于承认梁此期“从政最失败”的同时,表彰“帝制一役厥功最伟”(《悼梁卓如先生》)。与梁启超一起潜赴云南的黄群所写《梁任公先生入桂纪行》与《滇桂纪行》二文,以及伍庄的《梁任公推翻洪宪轶闻》,均描述了梁氏在护国战役中的重要作用及履危蹈险的赴义行动,因而章太炎挽联中才会有“共和再造赖斯人”的高度推许。
评价梁启超的政治功过,非此短文所能胜任。而且,从政与治学所需要的能力、品格本不相同。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或许犯过不少大错,而作为学者的梁启超,其正面影响总还是占据上风。一九二二年,胡适作《谁是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便将梁氏列入“影响近二十年的全国青年思想的人”之中。如果排除专家的意见,只考虑普通读者的眼光,一九三五年《青年界》杂志组织的征文活动“我在青年时代所爱读的书”于是值得特别关注。刊出的来稿共四十八篇,各种各样的人爱读的书也五花八门,而其中提到梁氏著作的便有七篇,约占七分之一。题目中直接标出《饮冰室全集》的已有两篇,并且,第一篇即是由谢六逸所写的《饮冰室全集》一文。文极短,录如下:
我在青年时代最爱读梁任公的文章,就我的经验说,现在的青年与其读《古文辞类纂》,不如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即使根本不需要读文言文,此书亦可一读。
这组文章给胡适的说法提供了最佳注脚。死时寂寞的梁启超可以感到安慰了,在他去世多年以后,读者大众仍没有忘记他,青年时代爱读的书往往使人终身受益,终身难忘。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三日于京西蔚秀园
寂寞身后事
“无边的典型”
林语堂与《数理经济学方法》
文字生涯第一步
黑暗时代的智慧火种
亚当·斯密的后人
来一次“精神撒娇”
读《一九八四》一得
也谈真问题与真学问
德国与中国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