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有关农民运动的几点商榷
栏目说《读书》
作者远人
期数1996年10期
  读《读书》一九九六年第六期资中筠先生的文章:《爱国的坐标》,颇有许多启发与融通之处,不过对于文中提到的有关农民运动的一些看法,心中藏有疑惑,试述一二以商榷。
  一、社会变革当以适合发展的有破有立为最理想形式,对于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思考、评价与行动当然要更注重建设性强、理性程度高的举措,可是在现实生活里,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倾向经常受到历史时代、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局限而显得肤浅,对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只有“破”的能力和水平。然而在自身无能去“立”而只达到了“破”的层次的时候,“破”究竟是进步呢,还是倒退?请注意,中国古代历来不是法治式或法治倾向式的国家,专制制度和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对于生活在专制社会里的专制对象,要想新生,只有反抗,尽管反抗了也未必一定有指望,但不反抗肯定没指望,而且反抗了也未必就一定没指望,与其坐以待毙,又怎如垂死式的挣扎?清政府统治后期,吏治腐败,人们无以聊生,无从逃脱,“破”本身就是一种希望。或许洪秀全另有所图,洪秀全本人在条件允许时也要当皇帝,但资先生也承认,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确实“给了本该灭亡的清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客观上为以后的种种改良和革命扫除了一定的障碍”。
  二、中国古代农民运动的一大悲剧是在农民运动取得胜利或暂时胜利后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就是被推翻或要推翻的旧政权社会的翻版,历史在一个新的起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确实“不能改变生产关系,无法打破压迫——反抗——改朝换代——新的压迫——新的反抗的循环模式”。但农民运动迅猛发展的时期,往往正是旧政权统治最黑暗、对多数人压迫最疯狂的时期,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已经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破坏;随着旧政权被推翻,新的封建政权建立后,在统治初期或前期往往都采取发展生产和生民、养民的政策,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被推翻的旧政权统治后期相比较,新政权的统治初期或前期确实是一种进步,确实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
  三、社会变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改良,一种是革命。改良成功了可以最低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革命则往往伴随着破坏,中国古代农民运动最令人痛心的是对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从社会生产力的保护和发展的角度来说,选择改良是最理想、最明智的社会变革方式,可是,历来改良者和要改良的人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人,也只有统治阶级内部的人才有机会进行改良或参与改良,即使他们有不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先进思想,也会因为各种利益和利益关系的牵制,最终在根本上很难真正建立起根本有利于多数人的社会制度,很难在根本上消除给多数人带来不平等和压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虽然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农民运动没有且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专制制度,对社会生产力也产生过巨大的破坏作用,然而归根结底,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从人的存在价值来看,农民运动是一种社会进步和历史进步的推动力。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