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历史与记忆
栏目品书录
作者申慧辉
期数1997年04期
  美国作家卡尔帕金的《珂赛特》是一部关于历史与记忆的小说。在故事中,历史是明显突出的,因为《珂赛特》作为《悲惨世界》的续集,是对十九世纪法国革命的正面描述。关于记忆,则是复杂而丰富的,是赋予此书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成分,值得一说。
  法国革命颇多教训,二十世纪末的人应当怎样审视它?《珂赛特》提供了一个可读性颇强的新版本。最为令人感慨的,是作品所表现的对历史的尊重。人类的文明是积累而成的。对于电脑时代的芸芸大众来说,有了音乐电视、多媒体、歌星、球星,并不等于就可以忘记雨果、雪莱、曹雪芹、贝多芬。而《珂赛特》作为《悲惨世界》的续集,若没有广大读者对雨果这个名字的记忆,就不会产生如此轰动的效应。在美国,《珂赛特》因为雨果的名字,产生了预期的效果;而在我国呢,当城市人口的大部分只用看电视、读小报来消磨时光时,雨果这个名字能带来轰动吗?
  当然,即使不提雨果,《珂赛特》仍有阅读价值。比如关于革命。革命可以“由笔墨点燃”,但是,第二共和国的失败则表明,那场革命“以诗人开始,以将军完结”。不流血的革命仅仅是诗人的幻想,严酷的现实中并无它的地位。不仅如此,主人公马吕斯为了阻止流血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生动故事,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暴力行动的深刻认识及反思。
  又如关于两代人的隔膜。珂赛特夫妇一心投身革命,忽视了对爱子让吕克的教育,致使他长大后投入敌人的阵营。让吕克对妹妹谈起父母,口吻里透出的则是当代人的调侃气息:他们“认真得要命”,为他人争取权利,以至于多次坐牢,“真是十分好笑”。那些五六十年代时的美国青年,不是也常受到子女相同的批评吗。他们的子女也常常走上与之相反的人生道路。这种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似乎不能不令人对现实产生忧虑。
  《珂赛特》的作者借古喻今,常令人不禁思索历史对于今天的重要。尽管电子媒体会将历史资料详尽安全地保存在光盘里,但是一旦无人对历史再产生兴趣,那些存在光盘上的历史资料还有什么用处?
  《珂赛特》以文学的形式,提醒当今的读者去回顾一下法国革命的历史,这大概是这部长篇小说值得一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珂赛特》,[美]卡尔帕金著,作家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36.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