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精神行贿”辨析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黄健荣
期数
1997年06期
目下国内正厉行反腐倡廉,惩治腐败。此乃顺应民心,扫除时弊之举,人皆称善。众所周知,腐败之风的主要表现之一便是行贿受贿。这样的行贿受贿都是物化的形式,即与钱、物、色相联系。忧国忧民之士,无不对此深恶痛绝。然而,国人注意到以物质为载体的贿赂,却忽略了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精神贿赂。何谓精神贿赂,拙文在此略作辨析。
近日读某报的一篇人物传记,看到作者在描写传记的主人公见到某领导人时,信笔写道,这是被接见者人生“最辉煌的一瞬间”。读到此句,不禁大倒胃口。本来,这篇传记的文笔不错,写景状物,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此句一出,却令人齿酸。想不到时至今日,国人中尚有如此热衷于矫情奉迎者,令人嗟讶不已!联想到前些时候也曾读到一些类似的词句,皆有异曲同工之嫌。比如某报报道国内召开科学界最高学术机构的专家会议,一位领导人到场并讲了话。记者即为之写道,与会者“感到极大的幸福和鼓舞”。看来此等风气,还有相当的市场。
上述颂扬之词,皆属矫情而为,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可以说,以这样的文字见诸报端,皆属自觉或不自觉的精神行贿现象。先说第一例,该传记的主人公确非寻常之人,确有其辉煌之处。然而,我想她的辉煌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以非凡的才智和超人的意志,为社会的进步与和平事业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而绝不是在见到某领导人这“一瞬间”。如果仅和这位领导人一晤便可“辉煌”,那么这位领导人的家人、身边的工作人员岂不是每日每时都有人生的“辉煌”?这位领导人也非等闲之辈,对此不实之词也必定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极为讨厌。要给这样的场合一个达到一定“力度”的描写,对作者应不是难事。通观传记全文,作者驾驭文字颇有功力,而其在此行文如是,非其笔力所不逮,实为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使然。
再说第二例,科学界高层专家开会,与会者都是世所公认的学界精英,可谓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他们都是在人类探索未知的前沿阵地,以自己智慧的心灵和宏富的思想,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以丰富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这些大都在“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或至少是“知天命”之年的人们,一位领导人的到来,会使他们“感到极大的幸福和鼓舞”吗?窃以为不会。以他们的心智和卓识,他们所感到的,是时代的使命和国家的重托,是负重致远的豪情,而不会去神化一位国家工作人员并把他作为顶礼膜拜的偶像。应当说,一位领导人能和这样多的当世名人见面,也是一种荣幸。而他也绝对不会认为,由于他的到来,会给那么多德高望重的人物带来“极大的幸福”!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已经积淀下太多的诸如纲常名教之类的封建因素,我们需要扫除遗毒。建国以来至改革前,愈演愈烈的个人崇拜和造神运动给国家和民族,给我们每一个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带来的灾难还少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什么我们的一些作家、记者至今还沉醉其间,乐此不疲呢?这些不负责任的矫饰阿谀,其罪有五:一曰腐蚀领导,因其进行精神行贿,实质上是在心智流动的范畴犯罪;二曰制造隔阂,领导者与群众、本是平等的关系,却被人为地拉开距离,制造鸿沟;三曰愚弄百姓。现在,很多老百姓已不把领导当神,这是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但这些报道或文章都把偶像崇拜的思想强加于人,歪曲人民的意愿;四曰误导舆论,这种过时的,应摒弃的报道方式对舆论起了误导作用;五曰败坏文风,追求阿谀浮华之词,实为文坛之污染。
“精神行贿”辨析
《湖边旅社》
研究和编写历史必须实事求是
书生襟抱本无垠
“匈牙利道路”的启示
在遗产被亮相之后
问题情境中的“当代文学”研究
管理新潮
“汉八刀”的注文
天真透明的核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