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网络不能承受文明之轻
栏目品书录
作者天问
期数1998年01期
  前些日子经不住新闻媒介的引诱、买了本美国人写的《数字化生存》。书倒是一本好书,只是生涩难懂,读了一半便将其束之高阁了。我搞了十几年电脑,读一部介绍电脑网络的科普图书竟这样困难,真不知道是牙齿不好还是胃口不好。洋食好觅难消化,相信与我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数。近日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新书《网络化生存》,遂购得一本仔细研读,说来也怪,一向挑食的我竟然连夜将其读完。
  整个一部文明史,人类与承载知识的技术休戚与共。电脑网络是新技术,它正撞击着我们苦心营造的传统文明的壁垒。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网络革命的旋涡中心,要么让文明脱胎换骨走向新生,要么自吞苦果走向毁灭,希望与绝望同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网络时代就是如此,高度刺激、高度兴奋。《网络化生存》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电脑网络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什么是电脑网络?这是一个你问一千个人就会得到一千个答案的问题。国际互联网看不见也摸不着,它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电脑空间,担负着联接、传递上亿人喜怒哀乐的重任。不管你喜欢它也好、畏惧它也好,它都将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迎接它、适应它,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如果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比喻为一个婴儿的成长,那么蒸汽机和铁路构筑了骨骼,报纸、电话和广播电视形成了感官,水坝、高压电缆和原子反应堆就是输送能量的循环系统。电脑使社会开始有了初步的智能,好像生物体中的一个个神经元,那么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就是把分散于地球村的个体神经元连接在一起的神经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调控社会的中枢。
  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无数个神经元连接在一起后,就产生了人之为万物之尊的根本之处:思维和智慧。在我们日常习惯了的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物质世界之外,电脑网络构筑了一个由比特搭建的信息世界,它预示着未来全球智慧和社会思维时代的到来。或者自投罗网,或者被网罩住,文明发展使然。正如《网络化生存》中说:这次技术革命将带来的社会变革不仅局限于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它对社会结构的冲击力是难以估量的。
  《网络化生存》作者认为,电脑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的另一种生存方式,网络应该担负起传递真挚情感的责任,应该体现人间真善美。自从人类始祖学会了钻燧取火,人们就在受益于技术进步的同时对它怀有戒惧之心。印刷机、汽车、电话和电视,似乎它们都是罪恶之源。正如纸张没有因所谓“无纸时代”的到来而消失,反因供不应求而价格大涨一样,人们从感情上实在无法割舍那些印刷符号。亲近技术,善待网络。随Internet而来的生存空间已是出弦之箭,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更密切地关注它,更深入地了解它,兴其利而除其弊,使这种方式的现实运用能够融入人类健康发展的轨道。
  (《网络化生存》,齐岗编著,中国城市出版社,一九九七,26.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