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一个福利国家的故事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陈志瑞
期数
1998年01期
对西方福利国家的了解和研究曾经是八十年代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英国是西方福利思想和福利制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西方最早建成的一个福利国家,显然以英国福利制度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经过多年的积淀,陈晓律出版了自己的成果,即《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这本书旨在揭示英国福利制度的来龙去脉,着重介绍英国福利国家的思想、理论和制度化过程,不囿于一时一地具体的福利政策和措施的评述,因而它可以全面并深化我们对福利制度和福利国家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从思想和制度的高度唤起我们对福利制度和福利国家建设的重视。
建立福利制度的初衷是解决贫困问题,但关键还在于如何解决贫困问题。这必然涉及对贫困的认识。英国福利制度的建立有赖于这样一种社会共识,即贫困不只是个人行为的结果,更是由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社会应当对贫困承担责任。也就是说,贫困应由社会统筹解决。立足社会,根本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无非两种:改变生产的制度框架,革新社会制度本身;干预和调节社会产品的分配,把富人的一部分所得转移到穷人方面来,以此保证社会整体的基本生存,在原有制度的框架内追求某种程度的社会公正。英国的福利制度建设所选择的正是后一种途径。从费边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它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并发展了英国福利国家的理论,通过福利制度的建设以实现社会改良,调整和完善社会结构,稳定社会秩序。实质上,福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的一次历史转变。
本书作者还把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置于英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考察,事实上,两者是同步进行的,英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正是福利制度国家的形成过程。这一对应关系是意味深长的。本来工业化和现代化就是为了富民强国,消除贫困,但英国的贫困问题恰恰是在工业化初期加剧的。这一历史的悖论提醒我们,工业化、社会物质财富的积聚并不能自动保证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一劳永逸地消除贫困。正因为此,英国才最终走上了福利国家之路。然而,对后发展国家来说,如何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造成严重的贫困,至今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陈晓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9.50元)
一个福利国家的故事
怀抱同情与理解
为“不可言说者”的辩护
快乐的小猪
理论文章的风格和个性
马克思主义是指南还是公式?
周宪王·朱权·王关正续本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两种名人小传
朵朵花开淡墨痕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