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
栏目短长书
作者崔永东
期数1998年02期
  “入乎其内”者,入世也,有为也,进取也;“出乎其外”者,出世也,无为也,逍遥也。“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的实质是要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就先秦思想界来说,儒家偏于“入乎其内”,而道家偏于“出乎其外”。至晋代,郭象矫正此弊,致力于入内与出外的统一。其著《庄子注》云:“是以圣人常游外以宏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游外”即出世,“宏内”即入世,“游外以宏内”即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无心”即无过分执着之心,“顺有”即顺应尘世且建功立业。“无心以顺有”意谓既要入世有为又要不过分执着于功名利禄、成败利害等等。在郭象看来,只要能把出世与入世结合起来,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即可从容不迫、镇定自若,使事业取得成功。郭象《庄子注》又说:“圣人虽居庙堂之上,而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在“庙堂”意谓入世有为,在“山林”意谓出世遍遥。“圣人”乃是郭象设计的理想人格,是既能入世又能出世的人物。可以看出,这种“圣人”人格实是儒道两家理想人格模型的融铸。
  郭象的这种人生哲学代表着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向,即由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的对立而转向统一,直到宋代理学家,仍把“壹天人,合内外”(实即入世与出世的统一)作为其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另外,就佛教来说,唐时禅宗的出现,意味着佛教也产生了转向,由偏于出世而转向为出世与入世的统一。禅宗开山祖慧能即在《坛经》中云:“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此所谓“法”、“处”均指尘世而言,“无念”亦非无任何念头,而是指无过分执著之念,下文的“不著”即不过分执著便是其注脚。可知慧能并不反对与俗世打交道,他主张的是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而所谓“出世”并非进入彼岸世界(西方乐土),如慧能言“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只有执迷不悟的人才会追求彼岸世界,而得道之人只追求一种心灵上的“出世”境界即超越的情怀。慧能的这首偈或许更清楚地表达了上述思想:“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于世出世间”正反映了入世与出世的统一,从事世俗的活动,一样可以超凡入圣,这与慧能所言“行住坐卧皆是坐禅,担水劈柴无非妙道”可谓异曲同工。后来,唐代另一位禅宗大师百丈怀海制定《百丈清规》,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风,标志着禅宗的入世色彩进一步加强了。
  再看道教。金元之际兴起的全真道,在思想倾向上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入世”转向,其教义中的“打尘劳”即是明证。所谓“尘劳”即世俗事务,亦即所谓“耕田凿井,自食其力”等等。全真道之开山祖王重阳曾有“身在尘世,以游圣境”之妙语,另一位教主丘处机也有“存无为而行有为”之名言,“在尘世”即“行有为”,“游圣境”即“存无为”,前者乃入世进取,后者为出世逍遥,两者的结合即要求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
  冯友兰先生曾把《中庸》里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依笔者所见,此语也正是对“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的另外一种表述。“极高明”指出世而言,即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道中庸”是指入世而言,即从事世俗生活,两者的结合即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但冯先生认为只有儒家方能做到两者的统一,而道、佛两家均不能,此说则有可商之处。如前所言,唐代禅宗及金元全真道均强调入世与出世的结合,这种宗教转向是对以前偏于出世的旧传统的背离,而这也正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作用是积极的。正像儒家由偏于入世而转向为入世与出世的统一,道、佛则由偏于出世而转向为出世与入世的统一,这种转向可以说是三家之思想体系趋于成熟和完善的表现。
  综上所述,“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即入世与出世的合一)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今天仍有其现实生命力,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和人生态度。入世而能建功立业,出世而能逍遥物外,这样的人生才不是一种陷于一偏的人生。只“入”不“出”,人会变得过于世俗;只“出”不“入”,人会变得过于玄远。正确的人生态度当然是两者的结合,能够这样做的人,既会有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又会在俗世中取得较高的成就。有了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人会变得比较达观、洒脱,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成败利害看得较透,即使遇到挫败,也会及时恢复心理的平衡;有了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人会变得从容、镇定,在从事世俗事务时不紧张、不焦虑,因而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甚至会超水平发挥。总之,能够“出乎其外”的高境界者,自会有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对功名利禄等俗事不会过于执着,不会看得过重,内在的精神紧张亦会随之消解,做事从容不迫、镇定自若,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可以说,“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一种使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的人生哲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