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桐城派先受挫于政论家
栏目短长书
作者沈永宝
期数1998年02期
  新文学史家把桐城文派驱逐出文坛之事全部归功于新文学家,这未免有欠公正。其实早在新文学家们起来收拾残局,荡“妖”驱“谬”之前,清末民初的政论家们早就给桐城派以沉重打击了。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内忧外患一年比一年深重,变革呼声也愈来愈高涨,到了上世纪后半期,传媒报章杂志兴起,谈政议政的风气大开。因此之故,这个时代的文学家不兼政论家就不会著名,就是小说家写小说,诗人写诗也往往以议论见长。这是一个需要政论文的时代。
  桐城古文曾经“辉煌”过,尤其是曾国藩与弟子重振桐城古文——湘乡派兴起之后,桐城义法在“义理”“辞章”“考据”之外,又溶进了“经济”(经世致用)一义,文章大有长进,变得清淡通顺得多了。可是,桐城古文生来就有一个致命弱点:拙于说理。它规矩多,戒律严,格局一定,篇幅长短一定,用字范围一定,句法排列一定。比如词语选择就禁忌繁多,凡语录语,魏晋六朝藻丽俳语,汉赋中的板重字法,诗歌隽语,及南北史佻巧语,均为桐城家所禁止。它要纯不要杂,即所谓的“雅洁”。吴汝纶说过“与其伤洁,毋宁失真”。就是说遇到“真”“洁”两者不可调和之时,宁可“失真”,也要“保洁”,干一种“削足适履”的勾当。在此等“义法”之下,理怎么说,论怎么述?难怪有人要以“言理则但见其庸讷而不畅旨”评论桐城古文了。其实,曾国藩也看到这个弱点,承认“古文无施而不宜,惟不宜说理也”。曾派弟子薛福成、郭嵩焘由于出使欧洲,接受过西文的影响,行文兼采西译词语,文章辨析精微,以说理透彻见胜。但他们这一支,只算是桐城古文的“异教”,并不为谨守“家法”的大师们所容忍。桐城古文的末代掌门吴汝纶、张裕钊即视薛、郭为非桐城正宗,说“郭、薛长于言理,经涉殊域矣,而颇杂公牍笔记体裁,无笃雅可诵之作”,可见把守门户之紧,维护“家法”之严。如此一个拙于说理的文派,恰巧遇上了需要说理文的时代,怎么不大难临头呢!
  当年的精英人物最初没有不追随桐城文派的,后来在时代大趋势的促动下,乃纷纷另觅新途。虽说新途,但人们的思维定势往往习惯于熟门熟路,所以最初都是向后看的,试图从古代文体的武库中选择相宜的文体来应付时变,于是乎一时之间“长于言理”的魏晋文章就成了共同的选择。谭嗣同在《三十自纪》中说“少颇为桐城所震,刻意规之数年,久自以为似矣”,后来“授以魏晋间文,乃大喜,时时籀绎,益笃嗜之”。梁启超、章太炎的经历也大致类似。
  魏晋文章固多精审,能与桐城古文抗衡一时,但此种文体毕竟是历史的陈迹,文章自然演化的必由之路还应着眼未来。当此之时,以梁启超为杰出代表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此种文体桐城文派所禁约的佛书名词、诗词的典故、日本的新名词皆所不避,信笔写来,舒徐自如,雄辩惊人,以“常带感情”之笔锋,述写“非常异义可怪之论”,一纸风行,海内耸动,天下文风从此一变,桐城家除了叹息“前贤之文派,无复识其源流”之外,无所措其手足了。
  在追踪魏晋文风以求革新的一途中,以章太炎及其门生影响为最大,章氏自己的讲学说理之文可见魏晋风骨。但过去的历史可以追忆却不能复活,魏晋文章也只能救一时之急,却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需要。所以他所辟蹊径没有走出几步就到了尽头。可是,他以学界泰斗的地位对桐城文派及其追随者的针砭却影响深远。桐城派宗奉唐宋八大家,他就追根溯源一直挖到唐宋八大家祖坟:“自唐以降……其持论不本名家,外方陷敌,内则亦以自偾。……持论者独刘、柳论无为胜,其余并广居自恣之言也。宋又愈不及唐,济以哗溃。”曾为康南海推为“并世译才数严林”的严复、林纾二位,当时均曾向桐城“家法”自托门墙,以自己的译笔能追比桐城大师为荣,对此章氏又严加纠弹,指出“下流所仰,乃在严复、林纾之徒。复辞气虽饬,气体比于制举(即八股——引者),若将所谓曳行作姿者也。纾视复又弥下,辞无涓选,精采杂污,而更浸润唐人小说之风”。此议一出,一大批曾经崇拜过严、林的青年学子就此迷途知返,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即是个中人物。
  在梁启超的“报章文体”和章太炎的魏晋文章的双重夹击之下,桐城文派于是一落千丈。就教育界而言,光绪年间,北京大学文科尚以桐城家马其昶、姚永概诸人为重镇,民元之后章太炎弟子即纷纷入据要津,取而代之。至此桐城文派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一九一七年新文学家取代政论家,开创了一个新文学的时代。他们扯起白话文学旗帜,以摧枯拉朽之势,推倒“桐城谬种”,这已经是最后一击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