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始终是重新开始
作者
马丽华
期数
1999年08期
一部由西方人编导并上演的有关“西藏探险史”的长长剧目,于十三世纪拉开了帷幕。最先登场的是若干修士组成的使团,他们受罗马教皇派遣,其使命倒不在于为他们的上帝传教布道,当时的欧洲自有其当务之急:此前成吉思汗的铁骑已北抵贝加尔湖,并一度西涉多瑙河畔,惶惶不可终日的欧洲担心的是,蒙古人是否会卷土重来呢?
前来刺探军机情报的同时,使节们的另一任务则是,寻找一个盛传于欧洲的东方基督教“飞地”,寻找该国国王“约翰长老”。此行结果可想而知,蒙古铁骑固然再无西征迹象,那块基督教飞地也属子虚乌有。但这个使团始料不及的收获则是进入了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在那里首次接触到吐蕃人;或至少根据道听途说带回了许多荒诞离奇的故事,从而激发了好奇的西方人的探险热望,促使一些格外好奇并格外勇敢的人,踏上崇山叠岭中的险峻山道,前往在他们看来距欧洲比月球还要遥远的神秘之地,尤其是到达拉萨。
第一轮的西藏探险热持续了足有百年之久,许多人历尽艰辛总算如愿以偿。成功者对于这一经验之外地区的风光人情的描绘,刺激了更为缤纷的梦想,激励着更为众多的脚步纷至沓来。但是突然地,道路中断了——元帝国崩溃,异军突起的伊斯兰教控制了西部高亚洲,丝绸之路不复存在,陆路交通隔绝。这一局面从十四世纪中叶开始,直到十七世纪欧洲人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水路交通为止。
当大幕再一次拉开,探险史中的传教士时代登堂入室。一群群上帝的仆人们翻越喜马拉雅,进入雪山环抱中的藏地。传教事业似乎一度成功:在西部高原的古格王宫下,在中心地带的圣城拉萨,海市蜃楼般矗立起深具象征意味的教堂,虽然其命运可想而知:不用很久,就“被一个愚昧佛教僧侣集团所拒绝,被一批畏怖之神战败”。
从十八世纪起,情况变得复杂得多。殖民阴影已在亚洲蔓延,西藏南部相邻地区诸国印度、尼泊尔,还有不丹、锡金等地,相继沦为英吉利“保护”之下,西藏仅为下一目标罢了。此时进入西藏的西方人形形色色,目的各各不同,空前地增加了令人不安的因素。直到一七八八年尼泊尔廓尔喀人举兵入侵后藏,大肆劫掠扎什伦布寺,乾隆皇帝不得不劳师远征,一举追歼至加德满都。其结果,是十八世纪一向半开半掩的西藏之门终于被关闭。
但仍有西方人顽强地想要进入禁地,有人以特别的契机甚至进入了铁幕中的拉萨。十九世纪最后三分之一的年代里,进入者中多了科学家和军事人员成分,他们的行囊里也多了一些测量仪器。而此时英、俄两帝国争夺西藏的企图已是司马昭之心;其中尤以一九○四年由荣赫鹏率领的远征军,以武力公然侵入拉萨事件,对于西藏乃至北京的刺激最为深刻;但此时的中央政府已今非昔比,内忧外患中无暇顾及边地,西藏的惟一应对方略,是将大门紧闭。来自北京和拉萨的指令是:严禁西方人进入西藏。
——以上一部西方“发现”西藏史的大致轮廓,是由米歇尔·泰勒所著的《发现西藏》一书为我们勾勒的。这本书只是一本跨度为七八百年、西方人“涉足”于西藏的简史总汇;若论“涉笔”,不能不远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羽毛笔时代,从亚里士多德到希罗多德再到托勒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历史地理大师们都曾用笔触及过它,这片比实际距离的遥远似更遥远的西藏,是西方人为时两千多年的梦想。
所为何来?在交通方便到朝发即可夕至的今天,这片高地仍被许多人视作畏途之列,缘何令历尽千辛万苦前来、又屡屡被拒之大门之外的高鼻深目的人们魂牵梦绕?
在此,且让我们在这本书里寻找答案,听一听来自西方世界的声音。较之《发现西藏》一书中主人公们的时代,世界经历了沧桑巨变。米歇尔·泰勒以二十世纪末端的理性眼光,用浓缩的笔调,尽可能客观地历述了一次次几乎始终是重新开始的西藏苦旅:一样的风雪弥漫中荒野上的跋涉,不太一样的经历遭际,无论被逐还是自行离去,总之是来过,又走了的结局。总览这一周而复始的现象,作者认为西藏只是西方人一个“拒绝实现”的梦想,“任何一种梦都不会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扎根”;至于探险家们的动机与目的,作者作了如下归纳——
西方人是梦想家,但他们不会对其梦感到满意;他们必须对梦想做出反应,使之变成某种能摸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往往使之变成噩梦。他们必须归化信徒、签订条约、搜集标本、验证理论、深入理解奥义,尤其是必须著书立说。
源自功利的强烈动机和明确目的的西藏探险故事,在《发现西藏》一书中比比皆是。由此我们看到了犹如猎手捕获猎物般的围猎场面,急切而耐心——
在传教士的眼中,西藏无疑是上帝创世纪计划中最后被理解的部分,他们的使命是“为上帝赢得西藏”;
经营者则旨在打开通商之途,吸引了目光的是资源,“……硼砂、主要生长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山羊那闪光的羊毛提供的毛织品、最后是黄金”;
个人梦想者以其不乏险恶与奇迹的著述,在本国引起轰动效应,以扬名立万;
怀有科学目的者醉心于搜集各种标本,这片未知地区的科学高地,值得不惜代价去占领;
至于那些负有特殊使命的人物,虽然同样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和勇气,可惜角色并不光彩——他们的身后站着帝国主义。
…………
对于“所为何来”的问题,作为“被发现”一方,也不免自有立场和声音。在我们看来,“地理”一词从来就非纯粹自然科学,从来就覆被着地缘政治色彩。我们从近代史中读到了伴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而来的究竟是什么;而每当回首殖民幽灵在亚洲大地上游荡、既贫且弱的旧中国所经历过的惨痛岁月,不禁仍感隐痛不已。以胸中块垒面对以往那一拨拨不请自来的闯入西藏者,不免感情复杂,以致长时间里对于真伪是非不加分辨,倾向于一概斥之的态度也在情理之中。正如地理学家徐尔灏在其一九四五年出版的《青康藏新西人考察史略》书中指出的那样:“各国探险家来我国考察者,初意或出于学术动机,而负特殊使命者居于少数。但其结果,因我国对于边地之忽视,任听外人进入我境窃绘山川险要,私记边备宝藏,结果遂起野心者之窥觎。探险家之足迹,常成侵略势力之向导。”
如果国人坚持这样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不必再讨论了;然而历史未必简单。重新审视一部西藏探险史,不能不为之心动。且不说那许多须眉眼色非我族类的个人勇气和献身精神堪足称道,是天生富有冒险和浪漫精神的西方性格使然,是源自各种雄心、野心和人类不可谓不珍贵的好奇心种种使然;一路检索过去,我们尤其看到,同为探险家的足迹,在某一时期固然“常成侵略势力之向导”,但在开放昌达的时代,也盛开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花。
更何况在钩沉索隐的同时,一个还需反躬的历史提问是:我们为何总是被人“发现”?
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大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空前地向世界开放了。此前的几十年时间对于西藏来说,如果附会“发现”一词,那便是一个中国人的自我发现时代。就地理发现而言,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最大峡谷的发现即为一例。众多的发现和日益深化的认识,恰好从另一意义上印证了《发现西藏》的一个论点:几乎始终是重新开始。
西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的张力,致使对它的认识和发现远未终结;国内外新一轮西藏热又一次拉开帷幕。多元化的理解源自认识对象的多样性,西藏具有现实和超现实的认知及感受价值。《发现西藏》一书的结束语满含哲学玄机,引领读者思绪到无限——
经过一次旅行之后,肯定还会有另一次旅行。于其人员和冒险故事之外,便是一片神奇的高原矗立着,挡住了比最高山更难攀登的视线。这就是向往中的、幻想中的、希望和幻觉中的高山。西藏延伸得比这一切更为遥远。
(《发现西藏》[瑞士]米歇尔·泰勒著,耿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第一版,16.80元;《西藏的文明》[法]石泰安著,耿癉译,王尧审订,中国藏学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第一版,22.80元)
始终是重新开始
贡献和不足
也是发掘报告
精英舆论
活的诗
社会群体的另一种记录
暴力、差异与和平
仰梁以思章太炎
双重的对立
经济手段与科技发展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