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话说帕梅拉
栏目品书录
作者黄梅
期数1999年08期
  时过境迁。当《帕梅拉》(一七四〇)在问世两百五十多年以后跨越半个地球姗姗到来的时候,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读者恐怕很难想像,这部小说曾是搅起轩然大波的“世纪最畅销书”。
  和当今世上众多昙花一现的热销品不同的是,《帕梅拉》对于社会思潮和文学艺术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由它引发的“帕梅拉热”可以说是出版史上最有趣的文化现象之一。当初,伦敦的中年书商塞缪尔·理查逊撰写并出版书信体小说《帕梅拉》(又名《美德得报》),本意是想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中下阶级女性从中了解如何给亲友写信,与此同时也得些道德教益。小说讲述年方十五、虔诚规矩的女仆帕梅拉坚决抵制她的东家B先生的引诱威逼,捍卫自己的贞洁,结果B先生终于浪子回头、明媒正娶讨她做了太太。小说一问世便引起轰动,连连再版不说,还有纷至沓来的赞美者和反对者喧吵不休。应和的或唱反调的仿作、续作层出不穷,其踊跃之状多少类似国人对《红楼梦》的热衷。另一位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大家菲尔丁一挥而就写出讽刺作品《莎梅拉》,把那个小女仆改写成一心谋求钱财地位的无耻流氓,并由此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生涯。专注于商机而不介意思想的也大有人在:有位海伍德太太一面推出《反帕梅拉》,警告绅士们提防野心勃勃的女佣人,另一面又炮制了伸张理查逊观点的《女仆的礼物》,颇有点两头“吃”的味道。据说,《帕梅拉》甚至带动了扇子和平顶草帽等一些相关物品俏销,俨然已具备了现代流行艺术产品的特征。
  多少出人意料的是,《帕梅拉》的“火”实实在在是一种雅俗共赏。理查逊的小说曾风靡整个欧洲,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士——从掩卷而泣的富家小姐到围坐一圈听人朗读的不识字的英国农民;从法国的狄德罗、卢梭到德国的歌德和俄国的普希金。文学家们的重视印证了这本书在艺术上的开拓性的成就。它开风气之先,以复杂矛盾的个人感情生活和心理活动为叙事主线;它采用了读者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和口语化的百姓语言;它还推出了一种日后成为主导的情节模式和人物类型(有的评论者说,此后一个多世纪里,英国小说的女主角全都是“帕梅拉的女儿”)。此外,这部小说还一举把女主角和女性读者推上了文化消费的前台。
  耐人寻味的是,小说的浓重的说教意味和它的畅销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行为指南和道德说教本是当时的畅销文类。而且,尽管在小说内外都遭遇了抨击和诋毁,帕梅拉最终是胜者。在她之后,笛福笔下那种肆无忌惮的女冒险家很快销声匿迹了,贞洁、德行和多愁善感大行其道。这恐怕很难完全归结于一名虚构人物的个人魅力。当时,地位正在攀升的中产阶级需要确立自身的道德优势和社会地位。而经历了内战、复辟和“光荣革命”的英国正快速步入所谓“现代”社会,也必须对人际关系和伦理观念的某种失序状况有所回应。我们应充分估计帕梅拉的“美德”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需要。这大约是畅销的根本原因。
  (《帕梅拉》,塞缪尔·理查逊著,吴辉译,译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出版,14.5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