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硬语盘空,又何妨软语商量?
作者
江弱水
期数
1999年09期
最近,香港素叶出版社印行了黄灿然先生《必要的角度》一书。书中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为香港与大陆十余位作家的评论;第二辑主要是外国诗人与散文家的介绍;第三辑着重谈翻译,特别是谈翻译文体。我个人对第三辑尤感兴趣,并且做了一些思考。我想提出这些看法中与灿然先生相异的部分,就教于方家。
在《英语文体的变迁》(曾刊《读书》一九九六年第七期)一文中,黄灿然先生对布罗茨基、索因卡等人造作、艰涩甚至刁钻的文风颇为称道。他欣赏希尼语言的“奢侈”,赞成戈迪温对减缩词汇量的拒绝。在他看来,这些人所做的乃是丰富语言表达的可贵的努力。
可是,同样的美学主张,黄灿然先生并没有带入对现代汉语文体的讨论中来。在《译诗的现代敏感》(曾刊《读书》一九九八年第五期)一文中,我们却看到一种类似于提倡“雅洁”的桐城派古文家设立过的苛严的“词禁”。灿然先生认为,为了保持现代汉语的“现代敏感”,我们必须对语词做一番“取舍”:
择什么、弃什么不仅是诗歌翻译的关键,也是诗歌创作的关键。这不仅涉及到译者的汉语修养,还涉及到译者对现代汉语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译者需要站在这个发展方向的前沿,要踏在它的边缘上。这“边缘”,意味着要有粗砺的棱角,刀锋的锐利,还有:分寸感——否则会掉下深渊。
问题一旦提到对于“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的高度,可不敢以轻心掉之。这段文字,除了“分寸感”一词有点叫人进退失据,拿不准是否又该从那个“前沿”或“边缘”上后撤那么一点点之外,大体上是在告诉我们:现代汉语如果往“粗砺”、“锐利”、具有“扎痛读者”的“冲击力”的路子上走,那是走对了。反过来说,如果谁想对现代汉语来一番刮垢磨光,想把自己的文字弄得精致些、柔驯些,就不免有逆历史潮流而动之嫌了。
这种主张,似乎比希尼所指斥的“语言的修女”导向还要来得严峻,我愿意称之为语言的斯巴达主义。在那样的国度里,男儿生来就是为了能当兵打仗,女儿生来就是为了能生出当兵打仗的男儿。可是,一个人倘若生性就不喜欢粗头乱服,不存心老是扎痛人的话,想必更加向往雅典的民主吧?依我看,诗的疆域和语言的疆域都不应该人为地设限,我们不能只写某一类诗而拒绝别的诗歌类型。当代生活已变得如此丰富和复杂,从思维到情感,从生命意识到审美趣味,都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多元状态和差序格局。相应地,现代汉语发展到今天,自身也吸纳了各种来源的各种因素,口语、文言和欧化词汇,都一股脑儿进入了当代辞典,无论质朴还是华丽,俚俗还是崇高,古奥还是摩登,诗人总是能找到要找的材料,从而在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上展开工作,不管是细活还是糙活。如果说“粗砺”、“锐利”才是现代汉语发展的正确方向,诗人都得遵循,不得旁骛,那就好比英语作家只允许用简单原始的盎格鲁·撒克逊词汇写诗,至于那些曼妙柔润的法语词汇,堂皇高贵的古希腊罗马词汇,概在禁用之列,这显然强人所难。事实上,黄灿然先生提醒我们说,“英语文体的变迁非常丰富,还包括大幅度使用生僻字”,何以汉语文体却得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变?
我也试着想,黄灿然先生所谓“锐利”、“扎痛读者”等说法,也许不过是指我们的用词应该到位,迅速地到位。比如,能用“脸”的地方,就不要用“面孔”。我们应该做的,不正是让所使用的语词与所追求的效果之间精确地对等吗?但“粗砺”二字妨碍我们把他的意思这样来理解。何况他要求我们对语词做出“取舍”,其“减缩词汇表”的意图是明白无误的。“缩减”的部分,在灿然先生看来,就包括“成语、套语、片语”。
四字成语和常见套语该不该用,这问题曾因《红与黑》的不同翻译风格而引起过争论。有的译者喜欢用成语套语来译原文未必是成语套语的文句,化生为熟,实不可取。但是,从现代汉语文体这样一个大的范围来考虑,肃反恐怕就不宜扩大化了。我想,黄灿然先生主张弃用成语、套语、片语,无非因为它们只能唤起读者非常固定的反应。可是话说回来,有哪个字眼不是带着大致稳定的情感色彩,触动着读者相应的神经呢?问题怕不在词语本身,而在上下文,在它与别的什么词作怎样的组合。本质上说,所有的词都可能是腐朽的,又都可以神奇地出现在某个特定的地方。
再说,成语、套语和片语在我们的语汇中占的比重这么大,下笔之际,不是避无可避,就是防不胜防。就拿灿然先生极为推崇的巫宁坤先生译的狄伦·托马斯来说,像下面一行:
Though the ysink through the sea they shall rise again;
他们虽然沉沦沧海却一定会复生;
“沉沦沧海”就是一个俗套的表达。sea就是“海”,用不着说“沧海”,就像灿然先生在另一处评说的,blue sky译成“蓝天”即可,译为“蔚蓝色的天空”就属于“坏的发挥”了。同样,sink就是“沉”,也不必牵合一个“沦”字。这一行,我认为巫宁坤译得就不及余光中的“到位”:
纵死者坠海,死者将上升。
“坠海”显然质朴硬朗得多,照黄灿然先生的取舍标准,应是更符合“现代敏感”的正确选择。
巫宁坤把rise again译成“复生”,正犯了灿然先生所批评的“译意不译字”的毛病,这就是“不敢直译或根据自己以为弄懂了的意思来译”。托马斯此诗从命意到用语都来自《新约·罗马书》第六章,巫译“复生”,与此章“在罪中复活”的意思是吻合的,但要论“紧扣原文”,何如余光中径译“上升”?同样令我大惑不解的是,灿然先生说“余光中将托马斯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这个标题译成‘而死亡亦不得独霸四方’就不如巫宁坤译的‘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来得有锋芒”。可是要照他自己的标准,巫译才是嚼饭哺人式的译法,最不可取。余译“独霸四方”,毕竟不脱原文“支配”“管制”——《圣经》汉译都是“做主”——的本义而加倍形容之;巫译“战胜”才是想“吃透”原文,再把它的“意义”、“意思”吐出来,黄灿然先生对巫译因为偏爱,所以过誉了,比如“用词凝炼”这样的评语,移评余译反倒更适合些:
When their bones are picked clean and the clean bones gone,
They shall have stars at elbow and foot;
等他们的骨头被剔净而干净的骨头又消灭
他们的臂肘和脚下一定会有星星;(巫译)
等白骨都剔净,净骨都蚀光,
就拥有星象,在肘旁,脚旁;(余译)
相形之下,余译才是省净、硬朗且不失玄奥的诗,巫译则不过是拖泥带水的散文而已。比如clean bones,“净骨”二字足以了断,何必来个“干净的骨头”?莫非余氏多用单音节词,算不上标准的现代汉语?问题是,巫氏的译文恰恰是给那些大而空泛的双音节复合词弄糟了:“消灭”、“泯灭”、“复生”、“长存”、“沉沦”等等,都属于那种“坏的发挥”。
托马斯原诗有三行都以though领起,余光中译为齐头并进的三个“纵”字,形神兼到,而且称得上“连声音也移植过来”,但黄灿然先生认为“带文言腔”而不以为然。我能理解这种对现代汉语中文言成分的深深警惕,因为有不少仿古诗借“新古典主义”之名大行其道,却文白夹缠,半通不通,令人大倒胃口。但是,将问题绝对化是同样危险的事情,因为在很多时候,文言句式的遒劲,文言词藻的凝重,会给一首现代诗带来某种异质性,使之呈现为多层次多元素的奇妙混合。即使不考虑如何丰富诗篇的内在基质,它们也可以调节语言的速度,造成节奏的变化,以拗救清一色“现代汉语”的率易平滑。举例来说,像下面几行诗,我觉得既顺眼,也顺口:
东方既白,经典的一幕正收场:
俩知音一左一右,亦人亦鬼,
谈心的橘子荡漾着言说的芬芳,
深处是爱,恬静和肉体的丽瑰。
作者张枣,黄灿然先生曾誉之为“语言天才”,这些诗句选自他的《跟茨维塔伊娃的对话》,题目已暗示了欧化的背景,诗行间也闪动着对话的口风,可是古典的意象与用语又挺多。他的诗风既非“粗砺”,也不“锐利”,要论“扎痛读者”,也顶多像细腰蜂一样偶尔蜇你一下罢了,但是,如果要把他那些语言的小褶皱小滚边去掉,也就没有了他所独具的迷人风致。
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汉语”恐怕只是一个理想的存在。欧化的成分虽“现代”而不“汉”,文言的因素虽“汉”而不“现代”,连白话也可能“现代”与“汉”两不相干。然而,现代的汉语诗人有福了,因为供他调遣的资源可以取之不尽,也取之不禁。规划某个现代汉语的发展方向,标举一种现代汉诗的理想文体,只怕有害而无益。我认同黄灿然先生认同的“不同的时代必须有不同的文体”,可要是由此推出“同一的时代应该有同一的文体”这类结论,就不见得有多少人接受了。同一文体往往是同一时代的诗人集体作弊的产物,是许多惰性大于个性的诗人对个别原创者的抄袭。对文体的同一,我们避之都惟恐不及,何况争趋。即使将所谓“现代敏感”与某一特定的文体相挂钩,也不值得人人都陪进去,因为陪了也就陪了:一是得来太容易,只要你以某种文体写作,用这些字,不用那些字,即可拥有,则这样的“现代敏感”可就不稀罕了;二是一旦不稀罕,所谓“现代敏感”便重又变成一种新的麻木了。
记得黄灿然先生有一首诗,题为《有一个金属的词击中了一个人的心》。他兴许很喜欢“横空盘硬语”的境界,却不必劝阻旁人去“软语商量不定”。作为他的忠实读者,我开始感觉到,他对文言的流弊戒心甚深,而对欧化的贻害估计不足;对翻译之“功”谈得较多,而对其语文方面之“过”罕见提及。虽说片面往往意味着深刻,但问题关系到对现代汉语的走向做全景式的考察,我认为还是应该尽可能做到全面而客观。
(《必要的角度》,黄灿然著,香港素叶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三月初版)
硬语盘空,又何妨软语商量?
他山之石
施特劳斯的魔眼
牙签与暮齿
美国郊区的“诗意”与隐私霸权
“老墙”作证
何事须隐?
用系统方法分析文学形象的尝试
钱理群的“双重反思”
读博利瓦尔评传两种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