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诗之子的长卷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孔庆东
期数
1999年10期
人物传记是近年写作界和出版界的一个亮点,然而佳作实在寥寥。不是写成流水账,就是写成赞美诗,要么写成隐私大全。这也不能苛责作者,因为我们的传记传统早已被摧残得千疮百孔。秉公心,作良史,不是不愿,而是难度太大、掣肘太多了。文学家的传记尤其难写,写他几件好事,很可能后来发现是以讹传讹,因为文学家最善于编造自己的光荣历史;写他几件坏事,他的家属后人就要来打官司——随着法制建设的进展,人们都学会了吃死尸。至于要写出像斯蒂芬·茨威格《三位大师》、《三个诗人》那样的展现人物心灵底层搏斗的优秀传记,在中国未来的十年八年内,简直是不可能。
程光炜的这部《艾青传》,实事求是地说,也算不上有多么出类拔萃,既不够扣人心弦,有些地方还写得有些啰嗦,但的确还有些佳处。第一个值得挨表扬之处是,程光炜根本没打算把艾青写成一个好人或者坏人,他跳出——或者说一开始就没进入那个“好人坏人”的圈子。他不因为艾青是个“克父母的人”就说艾青从娘胎里带来了反封建精神;他不因为艾青在妻子临产时去追求一位美女就说艾青是个缺德流氓自私鬼;他不因为艾青写过《吴满有》、《毛泽东》、《藏枪记》,就说艾青是御用文人墙头草;他更不因为艾青被打成右派,在新疆的“小西伯利亚”石河子流放了十五年,就把艾青吹捧成什么思想解放先驱、反专制的斗士,好像被共产党批判过的人都成了英雄圣贤。作者只是把艾青的人生长卷徐徐地、平静地展开,不划着重号,不打聚光灯,因此,艾青不是以“好人坏人”,而是以“人”的面貌在字里行间清晰地浮现出来。从“人”的角度去解说艾青的一生,他的命运与文学史的命运,与几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才那样切肤地贴近我们这些“人”,从而也就贴近了“真实”。
其次,程光炜《艾青传》在“人”的基础上,抓住了艾青是个“诗人”这条主线。正像茨威格抓住尼采是哲人,巴尔扎克是小说巨匠,安托瓦内特是法国王后一样,抓住了诗人这条主线,一部千头万绪的《艾青传》就变得纲举目张了。诗人不见得是好人或者坏人,但诗人是思维言行都与常人不同的人。西洋谚语曰:“莫做诗人妇,莫为哲人邻。”正是那些让人难为其妇、难为其邻的特立独行,使诗人成为“诗人”。这部《艾青传》写出了艾青种种不可解的言行举措,不强解,不曲解,以一个客观的评论家的眼光看待着这位饱经苦难的我们民族的大诗人,达到了一种在传记文学中应该大力倡导的“历史的同情”。
这部《艾青传》的再一个优点是视野开阔,作者把艾青放到二三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总体性的历史处境”中,通过艾青的个体,映射到这个民族近一个世纪的“全部悲欢与思索”,使读者不仅仅了解一个大诗人的荣光和隐私,更对孕育了这位诗人、又折磨了这位诗人的那块土地、那段历史,产生浮想联翩的感慨。它写出了一个连血带肉的“诗之子”。
忽然想到还有两个缺点忘了说。一是对诗人的“人”写得多,写得深,而对诗人的“诗”写得有些不够,适当的文本分析应该更加有助于心灵的解剖。二是将近四十万字的厚厚一本大传,竟然没编个年表什么的。虽然作者投入大量艰辛劳动,好不容易完稿付梓,但仍可指责这是程光炜的一种偷懒。
(《艾青传》,程光炜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23.00元)
诗之子的长卷
拓荒之作
李渔的心声
阿罗频多真懂历史吗?
神圣的相遇
赫尔德及其文化哲学
也考“经济”
孤独徘徊
幼稚的真理
十字架是大地的希望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