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走近西藏
栏目品书录
作者朱玲
期数1999年10期
  西藏对于我,总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除了从文学历史书籍和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少许信息,对那里经济状况的了解,仅仅是十多年前读王晓强关于“供血机制”和“造血机制”那篇调研报告所得的一些印象。所以,拿到论著《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便很有兴趣地读了一遍。
  这本书不仅信息丰富,涉及西藏的农业、工业、能源、交通、通讯、商业、服务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重要产业部门的发展现状,而且还包含着作者们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所进行的分析和判断。由于他们或在西藏工作过或正在从事藏学研究,其观察自然比外地学者所做的短期考察更细腻更具实感,其见解亦蕴藏着更多的独到之处。这其中,有几点颇能概括反映西藏的发展困境。
  一九五九年民主改革之后,西藏社会制度的剧烈变革及随之而来政府主导的工业化,对于本地原有的社会经济土壤带有鲜明的“镶嵌”性质,从而使整个社会呈非典型二元结构形态。由于嵌入的工业部门的存在,它不似非洲某些欠发达地区那样几乎完全处于生存经济状态;但这些工业部门生产率低下,一直呈萎缩趋势,因此西藏又不似其他发展中社会那样由于相对发达的现代工业和落后的农业并存而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目前仍在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传统农牧业及家庭加工业,近十多年来在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无疑是人口增长过快的结果。如果家庭农牧业的剩余能够尽可能地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或许剩余劳动力的压力还不至于如此之大。可是当地农牧民对宗教支出的强烈偏好,却使这种可能性难以实现。
  西藏虽然也曾采用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但其功能并非是推动资本集约型工业体系的建立,而是通过供给制模式保障城乡基本消费从而保证政权的稳定。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缺乏经济激励机制的消费社会,一个靠输血来维持运行的贫困社会。
  在这样一种缺少增长点的社会,该怎样选择突破口以摆脱欠发达的困境呢?作者们用丰富的统计资料表明,应以本地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作为出发点。这显然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见解。但是近期人力资源的投资从何而来呢?作者未做明确计算。也许还是以中央财政开支为前提吧。在此,我想引用太平洋岛国斐济代表去年在与欧盟代表对话中的一个发言片段做点提示。他在谈到与欧盟的贸易时慷慨激昂地说:“休要谈合作这样漂亮的字眼,咱们都是在相对比较利益的前提下来做生意。我们有热烈的阳光,你们没有!我们有蔚蓝的海水,你们没有!我们有柔软的沙滩,你们没有!我们有清新的空气,你们没有!所以你们才来我们这里旅游,我们就靠这稀有的自然资源挣钱。”由此想来,西藏那巍峨的雪山、雄浑的大河、壮丽的山谷、洁净的白云和未被工业污染的空气,不也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吗?如果本地居民虽然意识到高原风光的经济价值,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资源管理的知识和有关环境保护的严格制度,这稀有的资源就可能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而毁灭。现在,西藏的大门已经向中外旅游者开放,教育和培训因而成为迫不及待的事情,其所需要的投资应该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与本地居民共同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西藏的发展不仅需要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区的支援,而且必须以本地的努力为主;西藏人民走出贫困不仅需要政府和外界人群的帮助,而且必须以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当地经济活动的拓展为主。
  以上关于旅游事业的议论只不过是由读书引起的一个兴奋点而发。对于那些有兴趣了解西藏的人们,这本书的重印无疑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多种信息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并刺激人们去更多地关注这片神奇的土地。
  (《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孙勇等著,中国藏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5.8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