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在逝去的时光中寻找逝去的自我
作者
王似频
期数
1999年12期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今一般知其为琴曲,存谱初见于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神奇秘谱》中。据曲谱前题解:“瞿仙按琴传曰:‘是曲也,昔桓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曲谱题解中所说的桓伊,原是东晋名将,字叔夏,小字子野,谯国盌县人(今安徽宿县)。曾与谢玄等东晋将领率军大败秦军苻坚于淝水。史书记载:“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因此我们得知《梅花三弄》原是桓伊为王徽之而作的笛曲,而由笛曲改编(移植)为琴曲,唐代颜师古则功不可没。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以梅花凌霜傲雪、疏淡幽香的高洁气质隐喻情操、品格高尚之士。为此,琴曲《梅花三弄》人称“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凌霜音韵也”。而陈其钢从千年流传、演变、积淀的古曲中吸取精华,把最具中国人文精神、蕴含着历代文人雅士气质的旋律和现代技法以心灵为轴使其交融,以萧瑟之气显示文人所追寻的雅逸淡远,韵味若邑露疏风,散幽蓄之情思。
陈其钢自离乡去国后,其作品从最初有意回避传统技法、形式和音响的《易》(一九八六),到用极精致复杂细腻管弦乐法的《源》(一九八七——一九八八),以及融二十世纪西方主要流派贝尔格(A.Berg,一八八五——一九三五)的严密布局、梅西安(O.Messiaer,一九○八——)的和声配器与利盖蒂(G.Ligeti,一九二三——)的音响材料于一体的《火影》(一九九○——一九九一),都只是他学习西方技术、运用西方技术的“测验”。而这种测验也是陈其钢对自身实力的一种测定。但在内心里是否真正愿意接受这纯西方的创作思维方式,陈其钢始终存有疑虑,从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彷徨和犹豫。一九九一年在为男声与十一件乐器而创作的《抒情诗——水调歌头》中,陈其钢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行腔方式与西方器乐音响相结合,并由此开始寻找一条自我表达之路,同时也开始了他孤独者之梦的旅程。此后的诸多作品都鲜明地凸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陈其钢身上所烙下的深深印记。即使在受法国文化部之约而创作的纪念其恩师的作品《一线光明——向梅西安致敬》(一九九三)中,陈其钢也把传统的五声音响与梅西安式旋律法相结合。在此之后的《三笑》(一九九五)、《道情》(一九九五)更显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终于,他从三十里铺界碑的徘徊中挣扎了出来,遥望着晋水河边、落花渡口,柯亭笛鸣,何时再有?!陈其钢终于放胆、放手、放感而作了。在《逝去的时光》这首引用古曲《梅花三弄》主题的大提琴协奏曲中,陈其钢以灵为经、以情为纬钩织出极为放纵自我个性的音响,置观念和技法于不顾,这和乐曲所散发出的精神张力以及明咏梅花实颂历代士子之精神气质的主旨是十分吻合的。
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在演奏时中间没有间隙,一气呵成。但就其结构而言,陈其钢还是采用标准的古典协奏曲三乐章的结构形式,这也正印合了古曲《梅花三弄》的结构形态。全曲开始时独奏大提琴就直抒胸臆,在长笛和双簧管的伴奏下把“万木冻欲折,风递幽香出”的深邃意境呈示出来。在其后,整个乐队并没有刻意围绕着主题做文章,而更多地是渲染梅花的生存空间和品质。从溪山夜月、风荡梅花到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的场景转换,最终突出梅花虽雪压风欺仍傲然挺立的高洁。当大提琴再次完整奏出主题时,乐曲也随之进入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梅花主题相比,此时旋律宛如冬季那短暂而珍贵的一抹阳光照于梅花丛中,显现清姿旖旎、凌风戛玉的梅静香幽。大提琴和乐队的关系更像是作曲家自己的隔江长叹,但正是这若即若离的交织状态,给独奏大提琴和乐队留下了广阔而耐人寻味的空间,它所造成的时空交错为主题第三次重现铺平了道路。于是在乐曲的第三部分中独奏大提琴奏出的主题更见萧疏荒寒,仿佛隆冬之际的梅花,内蕴幽香,轻轻回溢于时光之中。陈其钢此时毫无顾忌、放胆出手,用简单的大齐奏形式来渲染吟咏那令人心醉神迷的旋律,一种亭亭淡淡、皎皎迷迷、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的意境油然而生。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以他那出神入化的演绎从乐曲伊始就把我们引入凄凉萧瑟疏影横斜胜境超然的境界,那始于春秋、秉承于两汉、归结于明清的中国士子气质附丽于梅花,终于灵光乍现,弥漫于乐曲之中。马友友的演奏不见一丝心焦浮躁,大提琴模仿古琴的音色变化浑然天成、无拘无束,寥寥几笔即传递出梅花迎风傲雪的神髓,极大地丰富了听者的想像空间,把作者传递的人文气质勾勒了出来。
最让我倾心动情的是全曲所弥漫的写意和凄迷的中国文化风骨,更吸引我的是作品本身所散发的气质,因为这是决定作品审美品味、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志。显然陈其钢对《梅花三弄》研读颇有心得;不仅师其句,更是师其意。乐曲中《梅花三弄》的旋律仿佛是在书写、阅读、描绘中国一代代文人士子的离合、悲欢、起落、沉浮,有一种中国独特的温文尔雅,蕴含着中国文人的精神本体:以梅花为象征的士子风骨。
陈其钢出生于上海,读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虽多年生活、就读于欧洲,但随着岁月推移流逝,对故国家园的怀念渐渐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追忆,使他的精神和心灵受到更多的撞击,也使他能不受时空、地域文化语境的限制,在更广泛的空间中思索,将多重的精神追问融汇在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重要内涵。
中国士子历来把琴、棋、书、画作为一种素质和修行而贯穿于整个生命体验之中。古诗雅乐更为直接和全面记录了他们的思想轨迹,同时也寄寓了他们人生理想和生命追求。这种以精神、信仰为根,直面人生、直面心灵、历经千年而不变的人文情怀是我们人类的良心,也是进入新时期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希望之所在;而以此为终极目标的艺术作品正是当今人们所共同追寻的。它也像一面镜子,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的心灵活动和思想律动,成为人类自身的参照物。面对着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精神感官已极大的萎缩,更亲近的是朝生暮逝的文化快餐、“喜闻乐见”的感官娱乐。大量的艺术产品在商业化、庸俗化、粗鄙化后面包蕴着随波逐流、玩世不恭、浮躁趋利的人生态度。在文化品格整体下降的背景下,士子们栖息的精神家园——气节、名节、骨气、正气在记忆中被渐渐抹去,而士子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操守:保持独立人格、保持对一切统治阶级和一切统治文化有距离的批判,也因躁动不安的人生和动荡不已的世界被日显浮躁的心灵所“中庸”。大量的经典在时间的流逝和荡涤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因此坚守士子风骨,以士子精神恪守、抵抗、修正社会诸种不洁,才是一种精神修炼。
陈其钢以中国古曲和西方现代音乐技术的结合,以时间和历史的交错,以历代士子精神和当今文化语境的对比营造出急管繁弦的精神诗篇,使我们于诗意的宁静之中感悟乐曲所散发的如歌、如怨、如喜、如狂、解悟飘散于全曲之中的片片忧愁。这使我们在和平静谧之中得到一丝心灵慰藉:越过时空和死亡的限制,守住经万古千秋而不衰的永恒。因此,吟古咏今、仰天长啸就成为一种寄托和必然。
《逝去的时光》宛如人生历程,在追寻之中灿烂绮丽;在归宿之处宁静致远,如此更显示凄怆的美丽动情。陈其钢以时空的变幻形成历史的空间,把梅花为代表的士子精神和历史进程缀连成心灵的轨迹,从而在历史音响的隧道中寻找自己的本体。他真诚地顺着自己的心灵去追求精神寄托、生命的观照。他不仅仅把音乐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而且把它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时间与历史的终极关怀。也惟有这样的音乐才能真实地展示出生活的状态。
在逝去的时光中寻找逝去的自我
《卡波提传》
社会结构与历史规律
外交风云五十年
《说八股》补微
男性的觉醒:男性学
理解冬妮娅,更要理解保尔
读者来信
“金钱、名望、竞争使我失去伙伴弟兄”
异质文化的解读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