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远眺架空的日本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羽白卓
期数
1999年12期
《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读书》一九九八年第二期)一文中,奚密先生介绍说在美国有使用外语的广告节目和机内广播。据介绍,梅林股票公司为了华裔用普通话制作广告节目,美国航空公司在日本公司职员频繁利用的航机用日语广播。这两个例子是考虑外语使用者的方便。但是IBM的广告不是这样。IBM公司用几种语言来强调其产品遍布全球,在此外语是一个表示‘世界”的符号。我记得几年前日本的国际电信电话公司制作同IBM类似的广告节目,对当时的我来说,微笑着说马来西亚语的女人确实象征广大的‘世界”。以前听不惯的外语只能引起人们的异国情调,专门表示一种特定的文化,但是现在甚至能表示“普遍性”了。不过不管怎样,这种广告依然留下异国情调的特征,是很模糊的感觉。关于这一点,我联想到音乐上听到的外国形象。
在三四十年代的日本,《满洲娘》、《中国探戈》、《红睡莲》等歌曲曾很流行。这种歌曲(当时被叫做大陆调)用模仿中国音乐的旋律或纤弱的嗓音来塑造了温顺而纯洁的中国姑娘形象。现在这样的形象作为日本式东方主义的典型正受到批评(这种形象在日本的乌龙茶的电视广告中重新出现)。
虽然如此,我无法完全否定包含误会的异国情调。我有一张唱片《民族交响曲·鉴真大和尚》。这是中国作曲家陈大伟的作品,用民族音乐的旋律和浪漫派后期的和声来展现鉴真东渡赴日传法的气象。第三乐章《彼岸》表现经过种种苦难之后它终于到达日本而开始传教的情景。作曲家关于第三乐章说明“新笛模仿日本乐器(尺八),勾画出日本的秀丽风光,三弦演奏具有典型日本民间色彩的音乐”。但是陈大伟再次使用的音阶(即H-Cis-D-Fis-G-H,叫做去四七小调)其实是明治时代以后在西方音乐影响下形成的。我听到这个音阶就想起演歌(在日本年纪比较大的人所喜好的流行歌曲),觉得十分奇怪。但这个感觉却刺激了我的想像力:‘我站在中国的海岸边眺望烟霭弥漫的‘彼岸’。像唱片封面一般隐约可见彼岸的樱花。”这是只有误会才产生的美景。
说到此,我自问“是不是我不能说什么作曲家误会日本传统音乐?”去四七小调经过一百多年,大多数日本人也已认为它有日本风格。但是就算无法再现八世纪的民间音乐,用江户时代的音乐也不能说解决了问题。该交响曲中的西方音乐的要素也是值得检讨的问题(我猜想采用和声音乐的手法是使用去四七小调的原因之一)。
故意酿造的异国情调可能歪曲文化的面貌,但是我有权利在认识了异国情调的背景之后,欣赏它的美(我喜欢《中国探戈》的俏皮的旋律和中国姑娘的幻影)。而且通过观察中国人对日本持有的印象,我觉得日本人对自己的传统持有的印象也是经过复杂的过程而形成的。甚至连我的看法本身也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远眺架空的日本
音乐杂记
狱神庙闻录
阿伦特的《心智生命》及中译的可能问题
棉花的思考
晴空雁影一行书
《风雨文谈》序
准学术
从“外国语文学系”到“外国语学院”
想像异域悲情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