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呵护正直情怀
栏目短长书
作者饶嵎
期数2000年03期
  近读数种传记并史料文字,关乎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评论家胡风和冯雪峰,均提及一件事:“文革”期间,胡、冯二人先后蒙冤,胡成了“反革命集团”的头子,身陷囹圄;冯划为“右派”,开除党籍。此中,当年在“左联”内部与他们意见相左、情感疙瘩的周扬,起了很大的作用。谁知,之后不久周扬自己也进了监狱。专案组在整周扬材料的时候,自然不会轻易忘却周与胡、冯之间的过节。在他们想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乃天经地义。不意,胡、冯二人接受调查竟能出以公心,客观对待那场旷日持久的宿怨,既不肯乘人之危落井投石,反实事求是地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这样的结果,当然无法满足“大批判”的需要。于是,有了一场又一场的审讯,一番又一番的折磨,可胡、冯二人的态度始终如一。读到此处,不由令人扼腕喟叹,铭感五中。在那公理不兴、法纪不行、黑白颠倒的年代,且不说落井投石已是司空见惯,就是捕风捉影、诬良为盗也是习以为常的。胡、冯二人身陷困厄而能固守正直,堪称“临大节而不可夺”啊。
  在东西方思想史上,所谓“以德报怨”向来都被描绘成人类共同理想的一个极致,释迦牟尼、老聃、耶稣不约而同如是说。然这方惟天下至圣才可达到的精神境界,对于食五谷杂粮、怀七情六欲的芸芸众生来说,实在是“乌托邦”的幻影,难以企及。故孔子独持异见,力倡“以直报怨”。面对怨愤,出以公平,报以正直,大抵可以算是不玄乎也不流俗、既合符理想又切近实际的行为规范吧。这,正是有德之人——君子所为。读历史,复印证典籍,始知这“直”也正是中华传统道德体系的一个理论支点,是君子所志之“道”、所据之“德”、所依之“仁”、所达之“义”诸种道德判断的前提,是构成君子高洁人格的最基本元素。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篇》)依孔子之见,人保有正直之心,常做是非之辨,排除险陂之念、诈伪之行、诞欺之语,遂得以安身立命、颐养天年。至于背离正直为人准则的生存,那不过是侥幸罢了。诚然,现实远不如孔老先生想像的这般简单。峭直耿介之士遭际坎坷,受窘坐困,而奸邪诡谲之徒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样的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纵然汇不成主流,却也是层出不穷、史不绝书的。他老人家就曾耳闻目睹过,鲁国的大贤达柳下惠屡屡罢官。有人劝柳择主而事另谋高就,柳拒绝了,理由是:“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篇》)意思是说,正直为人,哪儿免得了罢官的命运,歪斜为人,又何必离开鲁国呢?柳下惠因正直吃了大亏,为正直付出了代价。尽管如此,襟怀坦荡、心地磊落,终究是大多数人认可、向往并愿意遵从、努力追求的道德理想,业已成为文化传统,薪火承传,永不熄灭。康有为评柳下惠罢官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直道则必黜,枉道不可行,悠悠千古,竟不出是。但君子终不肯枉道求容耳。”(《论语注》)话中有愤激,有无奈,更有矢志不渝、九死无悔的旦旦信誓。以此,春秋时晋大夫祁黄羊举贤不避其仇;以此,今人胡风、冯雪峰对怨家落井不投石,岂非“以直报怨”乎?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儒家论君子怀德,也讲究一个“恒”字。故,正直乃君子人格力量的一个常数,而不是变数。《中庸》说:“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意即坚守美德,永不离弃。俗话又说:“真金不怕火炼。”往往总是在紧要关头、非常时刻,始现“庐山真面目”。儒家有两句经典格言,道出了两种特殊情状下的人性考验。一是贫困潦倒、颠沛流离的境地,君子人穷志坚,以德润身,谓之“固穷”(《论语·卫灵公篇》),一是生死存亡、危在旦夕的景况,君子不易其志,不改其性,谓之“临大节而不可夺”(《论语·泰伯篇》),换一句话说,也就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也许,平平淡淡地怀抱一颗方正之心并不太难,难的是关键时刻守正不挠。譬如面对怨愤自己、自己也怨愤的人,必得克服一己好恶,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办公道事,客观平允待之,这样的道德要求委实苛刻了些,何其难哉!惟其难,方显君子人格的高洁。惟其难,方见君子风骨的挺拔。胡、冯二人“临大节而不可夺”,呵护正直情怀,熔铸光风霁月、冰壶玉尺的人格范型,令后人思之荡气回肠。
  从胡风又想起一位老教授,年轻时追随胡风从事进步的文艺活动,执弟子之礼。待胡风蒙冤,忝列“集团”成员的他自然难逃此劫。十多年的牢狱,有多少人急于往别人身上“泼脏水”以洗刷自己、解脱自己啊,他却始终沉默着,任由煎熬,直至拨乱反正。数年前我求学时,曾有幸聆听他的教诲。旧事重提,问及当年何以沉默,他老淡淡地说:“翻云覆雨,揣合逢迎,以求私利,这不是正派人所为。”善哉,斯言!有道是:“君子有所为,有不为。”为或不为,都是一种抉择。君子临事,必置于心灵的天平称出是非曲直,称出美丑善恶,称出“为”或“不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为或不为的价值尺度判然有别,致有德之人与无德之人在精神境界上的分野。正派为人,公道处世,这是一切有德之人所共同遵循的生存原则吧。
  《左传·祁奚请免叔向》还记载了一件发生在两个正直的人之间的事:晋大臣叔向因朝野纷争无辜受累,告老还乡的前大夫祁黄羊闻讯,蹒跚入朝解救叔向。叔向得救了,祁黄羊“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祁黄羊大抵以为自己说了应该说的话,做了应该做的事,如此而已,见叔向则未免有居功之嫌,故而不必。叔向呢,竟也不来称谢,径直上朝去了。常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叔向此举,分明不近人情。其实,知祁黄羊者,叔向也——“夫子,觉者也!”(祁老先生,正直的人啊!)因祁黄羊所为,并非徇情徇私,而完全出于公道。既是清风高节纤尘弗污,叔向又何以为报?千恩万谢、结草衔环做儿女状,俗矣。故事至此戛然而止,很是耐人寻味。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