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月是古时明
栏目短长书
作者朱志泊
期数2000年07期
  上世纪有位名人说了句“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被人议论了大半个世纪。外国的月亮圆不圆的议论已经尘埃落定,我们今天来议论古时的月亮比现时明,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月亮的亮不亮、圆不圆取决于空气的纯净度,中秋节的月亮之所以比其他农历月半的月亮圆,是因为此时正当秋高气爽之际,空气的纯净度特别高,所以月光特别皎洁,月亮特别圆。今以江苏扬州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为例,对比一下古今空气的纯净度,以此正视目前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问题。
  今天的扬州市在南北朝时曾称南兖州,刘宋元嘉二十四年(四四七年),徐湛之来扬州任南兖州刺使(今称省长),他在城南“砌万岁楼以观钟山”,这件事记载于历代《扬州府志》和《江都县志》。后来万岁楼倾圮了,在此附近砌万岁桥,万岁桥为唐代扬州二十四桥之一,桥名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扬州到南京公路里程一百零二公里,扬州到南京钟山(紫金山)的直径估计在八十公里左右。在扬州能见到南京,这在古代诗文中不是孤例。刘宋大明元年(四五七年),孝武帝大肆杀戮同胞兄弟,认定弟弟竟陵王、南兖州刺使刘诞正在进行阴谋叛变,派大将沈庆之来扬州讨伐。“六月,上命沈庆之为三烽于桑里,若克外城举一烽,克内城举两烽,擒得诞举三烽。”(《通鉴纪事本末·竟陵王之叛》)据考证,桑里就是今天扬州市郊区双桥乡园林村的桑树脚,此地在古扬州的南城脚下,在今天扬州城区的北面。史书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南北朝时,在扬州白天举狼烟,夜里举火光,在南京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且可以分别出是一堆、两堆、三堆。这种空气能见度到清代还有记载,清代前期扬州诗坛盟主程梦星《真赏楼》诗云:
  策杖昆冈最上头,寺门萧寂不胜秋。
  风横平野声留树,日落空江影在流。
  六一泉深清百虑,两三州近豁双眸。
  寻诗忽忆同看月,何处孤情问贯休。
真赏楼原址在今扬州城北蜀冈大明寺内,约当今平山堂后的欧阳祠处。此处离长江北岸约二十公里,到长江南岸的镇江约二十五公里。站在这座楼上非但可以看到“日落空江影在流”,而且,润州(镇江)、仪真(真州)、南京(升州)都如在眼前一样(两三州近豁双眸)。
  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扬州淮南节度使衙门任掌书记(省政府秘书长)多年,离开扬州后曾写了一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诗,诗云: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也是扬州人引以自豪的诗篇。该诗以二十四桥指代扬州,以大幅写意画的笔调把扬州景色衬托在江南山水之前,以江南山水作为扬州景色的衬景。依照诗句我们可以想像到,在唐代,站在扬州的任何一个方位都可以看到江南的山岭,其清晰度可以看得出山岭的绿装。诗人写这首诗是秋末冬初之际,依照他在扬州的多年经验,此时虽说“秋尽”,但“江南草未凋”,依旧可以看到江南的山岭是青翠的。这不是我牵强附会解释古人的诗句,是有许多事例可以旁证的。唐代诗人张祜的《纵游淮南》诗: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诗中所说的禅智寺,地处蜀冈尾部,在扬州东北。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二十八:“禅智寺,‘旧志’云:‘一名竹西寺,据蜀冈上,天气清朗,南徐(镇江)诸山苍然在襟袖间。’”
  宋庆历八年(一○四八年),欧阳修任扬州知州,他在蜀冈中峰砌平山堂,堂名取之于“江南诸山来于此堂平”之意。第二年他离开扬州,出任颖州知州。嘉佑元年(一○五六年),他的挚友刘敞(字原父)出任扬州知州,他写了一首《朝中措·平山堂》词寄赠刘原父,词云: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词刚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非难。正常人坐在平山堂上,面对“江南诸山,如置几案”,怎么可以说“山色有无中”呢?如果欧阳修是近视眼,也不能把自己的病态强加于人。如此说来,一个盲人站在平山堂上就可以说大家不能看到江南诸山了。元丰六年(一○八三年),苏东坡遭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同时贬职在黄州的张偓佺在江边造了个快哉亭,请苏东坡去游玩。他触景生情,借此为死去的恩师欧阳修辩解,写了首《水调歌头·快哉亭赠张偓佺》。词云: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东坡这首词好厉害。他先说欧阳修写《朝中措·平山堂》的自然环境是在“江南烟雨”之时,这个时候天际间渺渺茫茫,连单飞的鸿雁都不容易看得到,于是才有“山色有无中”这样的绝妙好词。接着他嘲笑战国时在兰台宫为楚襄王写《风赋》的宋玉,他不能领略《庄子》书中的自然情趣,说什么自然界有“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今天曲解欧阳修词的人,他们也如宋玉一样,都属“兰台公子”之流。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记古代的空气清晰度曰:“《寰宇记》曰:邗沟城在蜀冈上。宋庆历八年二月,庐陵欧阳文忠公继韩魏公(韩琦)之后守扬州,构厅事于寺(指大明寺)之坤隅(西南)。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名曰‘平山堂’。寄魏公书有云:‘平山堂占胜蜀冈,一目千里,’谓此。”
  在扬州的高处,非但在白天能看到江南山峰,就是晴朗的月夜里也可以看到江南山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扬州任通判时,有《祷雨宿九曲池三首》之二云:
  芜城孤绝处,犹指玉钩亭。
  凉月偏宜上,江南山更青。
《九朝编年录》云:“宋太祖(赵匡胤)破李重进,驻跸蜀冈寺,有龙斗于九曲池,命立九曲亭以记其事。”九曲亭遗址在平山堂东北一华里,今九曲池为乡民鱼塘群,在蜀冈中、东峰之间。
  明代公安派文学领袖袁中道在《游居柿录》卷十三中说,他于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年)游扬州,记曰:“从舟中上小舟,过桥傍城行,多人家别业,画阁朱栏嫣然。穿雷塘,水甚浩白,至一高阜,即平山堂也,堂前望江南诸山如画。”平山堂自古至今都是几间平房,为什么会受到游人如此的青睐呢?今天,蜀冈中峰上还有栖灵塔、大明寺、鉴真纪念堂、欧阳修祠、谷林堂、西园等许多景点,为什么人们习惯性地统而言之总称平山堂呢?首先是文化因素,欧阳修这“文章太守”曾在这儿“簪花载月”,留下佳话;其次是自然风光,游人在这“堂前望江南诸山如画”。
  中国的风景画称山水画,一幅风景画必须有山有水,而扬州没有真正的山。杜牧首次把江南山岭纳入大自然这幅扬州风景画中,所以后世扬州的园林都以高出其他建筑看到江南山岭为美。
  明朝正德年间(一五○六——一五二一年),翰林院学士康海贬职来扬州定居,建康山草堂。《广陵名胜图记》记载道:
  植诸卉木,(筑)重楼邃室,曲槛长廊。又穿池架梁,立湖石绕之。登台远望,城外漕河帆樯,往来如织。隔江山色,近在几案。
  清初文章魁首王士祯在扬州府任推官(法院院长兼公安局长)五年,他有许多诗文是描写扬州园林的,他的《东园记》中有一段文字写道:
  乔君(名国祯)斯园(指东园),独离城市,林木森蔚,清流环绕。因高为山,因低为池,隔江诸峰耸峙几席,珍禽奇卉充植殖其中,抑何其审处精而位置宜也。
  他的《影园四首》之二写道:
  百尺高楼上,何人相往还。
  夕阳海门树,秋雨江南山。
  在扬州能用肉眼看到镇江吗?能看到比镇江更南面的山吗?甚至于能看到南京吗?这些问题古与今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在古代是显而易见的,在今天是不可思议的。今天站在蜀冈之上,大明寺之内、七十米高的栖灵塔之颠,在最晴朗的天气、用望远镜只能看到扬州城区灰蒙蒙的建筑物,以上诗文记载的景色在现代年轻人心目中都只能是天方夜谭。不过,一九五○年我到扬州定居,时常偕三五同学登临平山堂,指点这里是镇江的金山,那里是焦山、北固山。眼睛一恍,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隔江的金山、焦山、北固山都在平山堂前消失了,遑论更远的江南诸山。古人所谓的“远山来与此堂平”,仅仅是我们这一辈人美好的回忆而已。
  您看完我这篇文章,是不是和我同样感到“月是古时明”?然而,扬州、镇江、南京三地在全中国不是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