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不忍读,不忍沉默
栏目读书献疑
作者康宏逵
期数2000年08期
  久违中文书,不知趣者偏把《逻辑学百年》(以下简称《百年》)寄来逼我说个究竟。友情难却。管它怎样地王婆卖瓜,翻翻罢。
  先就有“德国逻辑学家维特根斯坦”、“美国逻辑学家德摩根”的字样不找自来。我是最斤斤计较小节的,起疑心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今非昔比,大学生都晓得维氏是奥地利哲学家。不错,确有大学生相信他首创真值表,以为他称得上逻辑学家。一个西方逻辑史家却决不肯跟着讹传跑,他反而会提醒大家:皮尔士早掌握真值表技术,比维氏早四十年,况且基于真值表技术的命题演算完全性证明也是在《逻辑哲学论》出版之前由贝奈斯、波斯特完成的。
  书中尾随维氏皈依德国的至少还有两位。冯·诺伊曼!哥德尔!前一位的故土匈牙利或许有点不好查,后一位由捷克转奥国再转美国的经历怎么说也快成常识了。《百年》很瞧得起哥德尔,尊他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理逻辑学家”。既然那么伟大,为什么不查一查?
  无端做了美国佬的,不光一个与布尔共创逻辑代数的英国同乡德摩根,还多着哩:同罗素打笔仗出名的麦克柯尔(英国,细讲则是苏格兰),大有功于模态逻辑的莱蒙(英国),模型论学者霍奇斯(英国,为北大逻辑室带过研究生),代数家拉西奥瓦、西柯尔斯基(波兰),极小逻辑的发明人约翰逊(我记得是荷兰),时态逻辑的奠基人普赖尔(新西兰),集合论学者金森(日本)……好像国别不详者,均可大度拨归美利坚合众国。
  当然也有幸免的,比方说,英国的古德斯坦因只定为荷兰人,新西兰的休斯、克莱斯威尔只定为澳大利亚人,瑞典的阿奎斯特只定为芬兰人,……
  设身处地替作者想,种种的颠倒错乱似乎未必全是他的错。要知道,上面的例子都在第三章,而那一章其实是分属不同部门的人的自我鉴定的一个大汇集,作者并不了解那些部门。可是,这种极不可靠的写作方针是作者自定的,他不能辞其咎。让我举个实例,稍具专业性。路易斯的模态逻辑系统S1的完全性早已不再是悬案,一九七○年舒克拉用代数方法证了一回,一九七二年克莱斯威尔又用代数方法和模型论方法证了一回,从此载入各色文献,谈不上某某“填补了国际上模态逻辑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某某未悉实情,自我鉴定不准是难免的,为人师者总不兴往他身上一推了之吧。还是自负文责为好。
  《百年》还有一层不可靠性,在于往往直抄他人的鉴定。例如,针对王宪钧的《数理逻辑史简介》所下的一整段评语几乎句句有来源,来自本人在《读书》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发表的书评。权当只是旁观者,我也不免要替自动放弃判断权的作者捏一把汗。(插一句:那篇书评几次挨抄。有一次居然被抄去评另一部书《形式逻辑原理》,居然也登上了《读书》。为这事,王宪钧震怒不已。)
  《百年》多怪语,有时怪得出奇。再出示一则天方夜谭。据说,公理化集论成形之后,“经过哥德尔、王浩等人的工作”,特别是柯恩的独立性证明,“开辟了……新纪元”。如此夸大其词地抬举王浩,我敢说,只会使他愤愤然。王浩的集论研究是很偏离主流的,重点在改进奎因系统ML和先一步提出莫尔斯-凯利系统MK的特征性公理模式。集论新纪元的来临丝毫不归功于他。写书只好懂点再写,没法子的,除非你自甘破绽百出。这是定律!
  由王浩想起一桩旧事。王浩才死,哈佛的帕森斯便领头编王浩著作目录,历时年余还放不下心,将草稿发刊全世界征求意见。我也是帮他补遗修订的一人。帕森斯极细心,连我偶尔提及的俄国人名拼法的小错也一一改正。定稿又过半年才发表,帕森斯仍在那里呼吁知情人提供更多的信息。人家办事就这么一丝不苟。
  《百年》代表一种潮流,决非孤例。我从其中一章举例来证明各学科都该有杂志辟书评栏,而且刻不容缓。这话是把所谓的“一级刊物”包括在内的。凡借口维护学界权威而堵塞言路都说不通。《哲学研究》不是一级的吗?当年金岳霖的大作《论“所以”》——我们的《百年》仿佛有意不提这一篇百年不遇的坏文章——恰好出现在它上面。正因为它地位特殊,金老才躲掉了更加严厉的批评,可以从容地继续强词夺理。
  书评栏应该学《符号逻辑杂志》(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的样,让一切人的一切作品均无豁免权。我至今记忆犹新,胡世华一九七二年就曾被召上该杂志的合议庭。关于罗莎·蓓特等五人(胡是其一)在开发递归算法论方面的优劣得失,议了三年左右,最后丘奇出来断公道,但到底不肯按中国人的口径下结论。如实叙述史实,有何不可?假使旧习不改,一味自唱赞歌,对争议、疑难乃至污点永远讳莫如深,我真看不出希望在哪里。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