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再不学,将奈何”
栏目我爱读的书(征文)
作者陈福康
期数1981年04期
  我国三十年代的作家中,有不少曾经到过欧洲。他们返国以后,每每出版脍炙人口的游记或采风录之类的散文集。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朱自清的《欧行杂记》、《伦敦杂记》、巴金的《海行杂记》、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王统照的《欧游散记》、徐霞村的《巴黎游记》、李健吾的《意大利游简》、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戈公振的《欧游通信》、萧乾的《南德的暮秋》等等。这些散文集,或描绘欧洲的山水景致,或介绍其风土人情,或欣赏、追踪其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间也有注重其经济制度、社会生活而特别引人深思者。这些作品都是我很爱读的;然而,我特别偏爱的,却是一九三四年收入上海《良友文学丛书》的郑振铎的《欧行日记》。
  是为它的文笔特别绚烂优美吗?这倒似乎说不上,也许它还比不上作者同时写的收在《海燕》一书中的那些散文。是为它知识渊博,对欧洲的艺术文物介绍特别详尽吗?那也不尽然。那为什么呢,为的是郑振铎同志在《欧行日记》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激情、高度自觉的刻苦学习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郑振铎同志怎么去的欧洲呢?这同其他一般作家是有所不同的。一九二七年,敬爱的周恩来同志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时,郑振铎带头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积极参加党领导的“上海市民代表大会”。“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时,郑振铎又领衔在报上公开发表严重抗议书,使反动派大为惊怒。这样,大革命失败后,郑振铎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就不能安身了。在岳丈高梦旦先生的催促和一些朋友的劝说下,郑振铎便匆匆搭乘法国邮船“阿托士号”,到西欧游学去了——其实,主要是为了暂避反动当局的凶锋。
  然而,郑振铎并不是消极地躲避敌人的迫害,他是更积极地勤奋学习,充实自己,以便将来更好地回国工作。《欧行日记》从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起,到八月三十一日止,只记录了郑振铎旅欧日程的四分之一,其余的部分在动荡的年月中失去了,十分可惜。在《欧行日记》的第一天中,他就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一)希望把自己所要研究的文学,作一种专心的正规的研究。(二)希望能在国外清静的环境里做几部久欲动手写而迄因上海环境的纷扰而未写的小说。(三)希望能走遍各国大图书馆,遍阅其中之奇书及中国罕见的书籍,如小说、戏曲之类。(四)希望多游历欧洲古迹名胜,修养自己的身心。”
  他是说到做到的,《欧行日记》就生动地记述了这一点。在七月二十四日,他写道:“今天是星期日。计到巴黎后已过五个星期日了(二十六日到,即为星期日)。而一点成绩也没有,愧甚!连法语也还不会说呢!再不学,将奈何?”他又自问:“巴黎的四个星期,不过是如此草草的过去,时间不嫌得太浪费了么?!”然而,他这四个星期真的是“一点成绩也没有”,“草草的过去”了吗?不!让我们读读他的《欧行日记》吧:
  在这四个星期里,他十三次去国立图书馆;如果以半天计算的话,他在那里攻读了二十二个半天。他常常是很早就去等开门,直到图书馆关门方回去。在这四个星期中,他共阅读了四十多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方面的书籍;此外,他还曾到巴黎的东方语言学校去看他们所藏的中国书籍。
  学习,并不局限于书本。就在这四个星期里,他还参观了卢森堡博物院、洛夫博物馆、克鲁尼博物院、罗丹博物院、拿破仑别离宫、拿破仑墓、巴黎圣母院、“沙龙”美术展览会,等等。其中卢森堡博物院甚至还去了五次,洛夫博物院、美术展览会等也去了二次。
  这是多么紧张、多么勤奋的学习啊!然而,我们的郑振铎同志却说:“再不学,将奈何?”他对自己的要求又是多么严格啊!是什么力量如此激励着他这样刻苦地学习呢?是祖国,是可爱的祖国!在上船的第三天,郑振铎怀着满腔的爱国激情,写下了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激动人心的名篇《离别》: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大时代中放弃每人应做的工作而去,抛弃了许多亲爱的勇士们在后面,他们是正用他们的血建造着新的中国,正在以纯挚的热诚,争斗着,奋击着……
  “然而我终将在这大时代中工作着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呈献了我的身,我的心;我别了中国,为的是求更好的经验,求更好的奋斗的工具。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争斗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即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你们当中了。”
  他在《欧行日记》中,同样也对祖国立下了誓言:
  “中国,我爱的中国,我们再见了,……我虽然离了你,我的全心都萦在你那里,决不会一刻忘记了,我虽离开你,仍将为你而努力!”
  就是这样,他心中时刻萦念着祖国,在海外异国始终保持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正直严肃的学者的本色。他在巴黎只有五十天,就把法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里所藏的中国小说、戏曲著作“大略的都已看过一遍了”,并写出了“可引起许多人的研究和讨论”的长篇论文《巴黎国家图书馆中的中国小说与戏曲》。此外,他还在巴黎学习了法语。他曾请了一位老师,但只有一个星期,就因暂时的经济上的原因而中止;可是,他在日记中写道“不因不请先生而就此把法语收拾起”,继续顽强地自学。这期间,他创作了八篇小说,还替国内的《文学周报》、《小说月报》等刊物征集稿子,同时,写下了这本动人的散文集《欧行日记》。
  数十年如一日,郑振铎同志都是这样为祖国发奋学习的。这使他成为我国现代史上一位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一位在我党领导下的坚强的文化战士。他的这种为祖国刻苦攻读、艰苦奋斗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今天的青年同志们学习啊!
  “再不学,将奈何?”让我们把《欧行日记》中的这六个字书作座右铭,时时激励我们为祖国为人民更奋发地学习吧!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