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裂缝后面的世界
栏目品书录
作者吴晓东
期数2000年10期
  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有一个关于绘画的意味深长的细节,捷克画家萨宾娜在学生时代的“最严格的现实主义教育时期”曾画过一幅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炼钢厂。这是一幅严格遵循写实原则的作品,隐藏了一切作者的个人性笔触,画得几乎像彩色照片。然而,画家偶然间在画上滴了一点红色颜料,它一直流下去,看起来像一道裂缝。“我开始来玩味这一道裂缝,把它涂满,老想着在那后面该看见什么。这就开始了我第一个时期的画,我称它为‘在景物之后’。那些画,表面上总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现实主义世界,可是在下面,在有裂缝的景幕后面,隐藏着不同的东西,神秘而又抽象的东西。”
  萨宾娜偶然间的一个失误却向她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艺术真理。再无懈可击的完美的艺术世界也不过是艺术家对现象世界的组织与缝合,而那道在画布上流下去的颜料彻底地暴露了这种缝合的本质。
  可以说,包括绘画在内的一切人工制品,都是把本来是零散片断的东西编织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整体性、统一性与真实性的完美幻觉,因此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缝合编织的痕迹,正像萨宾娜的那幅画,一道裂缝“透现出一只撕破画布的手”,在裂缝的后面,隐藏着艺术作品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更真实也更深刻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看,小说也正可以被视为以叙事的方式对小说外的片断化、零散化、复杂化的世界的缝合。然而,绝大多数的小说家都没有意识到这种缝合的实质,他们以为自己再现的是一个真实而统一的世界。即使是那些有所自觉的小说家也大都回避直面这一实质,而致力于把自己的小说世界弥合得更完美,把自己的制品打磨出光滑而均匀的表面,从而使普通的阅读很难发现其内在固有的裂缝。因此,那些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批评家创造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批评方式,这就是被蓝棣之先生称为“作为根本性的批评”的“症候式阅读”。
  蓝棣之先生的《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是实践这种“症候式批评”的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它解读的都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影响了几代读者的经典性文本。蓝棣之最早的尝试始于一九八五年前后。从此,许多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就开始熟悉并惊叹于他对柔石的《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对鲁迅的《离婚》,对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等小说的解读和阐释。其中,颇有些观点引起了轰动性的效应,构成了对多年来既有的定论的致命性的挑战,而其“主要做法就是从文本的疑团中寻找它的作者的症候”。因此,透析小说家在创作中无法言明的或者无法意识到的非理性、悖论性、深层性的存在,构成了蓝棣之先生的症候式批评的最重大的贡献。这些症候性的存在既可能是心理分析层面的,也可能是意识形态与文化历史层面的。当这些存在体现在小说的文字与形式层面,则生成了文本的隐含的缝隙,这就为症候式批评的深层解读留下了开阔的空间。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在左翼文学中是抨击“典妻”制度和阶级压迫的代表性文本。然而,蓝棣之先生发现这种对女性与阶级的双重掠夺的控诉只是作品的显在结构,在这显在结构的背后,却隐藏了一个也许小说家柔石本人也未必自觉的潜在结构;奴隶母亲正是在“典妻”的生活经历中,才真正体验到男人的温柔体贴和生活的安定富足,因此在“典妻”期满之后仍想继续留在男主人“秀才”家中。由此,小说生成了两种意义结构,并且两者都有其历史的和逻辑的合理性,但是放置在一起,却相互冲突甚至彼此颠覆,最终在两个结构之间生成了瓦解作品意义自足性的裂痕。《为奴隶的母亲》的真正复杂的释义正由这一裂痕得以重新衍生。
  有人说,现代文学研究似乎已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尤其是主要作家作品已“搞”得差不多了。但恰恰是在作家作品的解读上,蓝棣之先生的症候分析告诉我们,一切仍大有可为,已有的那些看似颠扑不破的真理性断言有相当部分是不堪一击的。“在作品和下断语之间,应该有一个解释的环节。”这个解释的环节,就是重新回到鲜活的文本语境中去,回到作家创作的原生的体验中去,回到文学史的原初境遇中去。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是可信和有效的。
  蓝棣之先生对《为奴隶的母亲》等作品的解读既出人意表,又合情合理,给人以捅破了一层窗户纸的感觉。但为什么这层窗户纸在这些经典作品漫长的阅读史中少有人来洞穿呢?蓝棣之先生所表现出的原创性的艺术感受和体验是否也证明了我们以往的文学阅读和批评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本来应该有的鲜活的体验和感受是否已被牢牢地束缚在既成的意识形态和知识制度体系以及墨守成规的僵化的思维模式之中?蓝棣之先生说他一直警惕于列宁的一句话:“教授就是把腐朽的思想编成体系的人。”他的研究启示我们,如今已经到了挣脱这些体系的紧身衣的时候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蓝棣之先生的症候式批评最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文学性”智慧的批评范例,即进入文学历史真正复杂的原生境况中,去还原作家在创作中的具体性、悖论性和复杂性,去揭示文本和历史语境中无法弥合的固有缝隙。
  (《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蓝棣之著,“新清华文丛”之三,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八月第一版,13.5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